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始建于北魏的龍門石窟已逾千年,作為石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融的精華,在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中迎來了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年。
“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備受追捧、“夜游龍門”持續升溫、六大考古成果發布、“三區融合”碩果盈枝……龍門石窟再次進入“高光時刻”,為洛陽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化作了生動注腳。
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洛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跡眾多。
“十三五”期間,洛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探索出將文物保護利用和惠民利民相結合的特色之路,在賡續千年的河洛大地上,書寫承古耀今的保護、發展、傳承新篇章。
扛牢使命探索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
國慶節期間,隨著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的播出,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驚艷亮相,讓這一文旅打卡地“紅上加紅”。
保護繼承好文化遺產,是歷史和民族賦予洛陽的神圣使命。
“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傳承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的歷史擔當。”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在調研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時表示。
洛陽是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156項重點工程中,洛陽占了7項。為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不被破壞,洛陽創造性地提出了“撇開老城建新城”的建設思路,這種模式被寫入中國規劃教科書,也深深影響了洛陽長達70年的城市建設歷程。城市規劃讓路于遺址保護,在城市建設中“不考古不動土、不考古不出讓、不考古不開建”,也成為洛陽在文物保護上堅守的傳統。
“十三五”以來,洛陽積極探索“保護原址、修復原貌”等文物遺址保護方式,加快推進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動把大遺址保護同舊城改造、城市建設有機融合,編制完成7處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
如今,天堂、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內,千年前的柱坑或城門遺址都被完好地保存,見證了洛陽推動大遺址保護持續發展的創新和實踐,讓深埋于地下的遺址煥發光彩,讓文物的“靈魂”傳承永續,成為講述華夏歷史、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與窗口。
科技創新走出中華文化傳承新路徑
10月11日,龍門石窟西山萬佛洞前,一位游客利用手機APP“復原”國內首尊數字虛擬石質造像。這是繼實現國內流散石質造像文物“數字修復”后,龍門石窟在“數字龍門”建設進程中又向前邁出一步。
讓記載于典籍中的河洛文化“走出來”,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化遺址“活起來”,為此,洛陽持續引進先進數字技術,運用“黑科技”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活化利用,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融于一體,高精度、永久性、科學保存文化資源,助力文物保護研究。
今年,洛陽市共投資4000萬元,建設洛陽博物館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博物館,以“跨界融合”“科技引領”“沉浸體驗”為著力點,采用最先進、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使洛陽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搭乘科技東風,不斷擴大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廣度和深度。
在保證遺址本體絕對安全的前提和基礎上,洛陽創新探索文化遺產傳承新路徑,謀劃實施了一批重點示范項目,讓一個個考古遺址公園變得內涵豐富、“栩栩如生”。
積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機遇,以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為重要抓手,通過推進“數字博物館”、舉辦精品文博展覽等,不斷提升洛陽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利民惠民構建全民共享發展新格局
洛陽博物館開啟“夜場模式”,推出“洛水霓裳”裝束復原秀、歷史情景劇《洛陽紙貴》等文化演出,市民游客通過時空交錯的“奇妙夜”,感受“夜文化”新活力;龍門石窟打造全省5A景區5G全覆蓋,提升游客游覽體驗,用現代科技利民惠民;洛陽持續活化歷史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書香洛陽”建設,202座“河洛書苑”城市書房星羅棋布,實現文旅融合與文化惠民高質量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維系民族精神,民眾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
今年,洛陽市出臺《洛陽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要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加強文物價值傳播推廣、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力度、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等九個方面入手,發揮文物資源優勢,讓文物“活”起來,讓文脈傳下去。持續加強文化遺產價值挖掘闡釋,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讓文物之光穿透歷史,激發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在洛河南岸,隋唐洛陽城遺址植物園就坐落于里坊區遺址之上。這里已經成為洛陽市民津津樂道的“城市綠肺”,也是近年興起的研學活動基地之一。綠色發展與遺址保護在這里交相輝映。
今年,洛陽還申請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通過一系列探索與發展,沉睡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正從地下“走”到地上,與城市發展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也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橋梁。
奮進新時代,展望“十四五”。洛陽將在大戰略大格局中擔當作為,著力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工作,強化傳統中華文化的現代表達、河洛文化的國際表達,著力打造國際人文交往中心,讓洛陽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煥發勃勃生機,續寫千年古都“古今輝映、詩和遠方”新故事。記者田宜龍郭歌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雪娜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