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臥龍神樹坪基地工作人員抱著一只幼年大熊貓。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攝
在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白色大熊貓。
新華社發
最近,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了一張白色大熊貓照片,一只毛發和爪子均為白色的大熊貓,正在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里行走。這是保護區內的野外紅外觸發相機攝錄到的。
專家分析,這只熊貓是一只白化個體。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員介紹,“白化”現象在脊椎動物各類群中廣泛存在,但均較為罕見,通常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動物體內無法正常合成黑色素,從而在外部形態上呈白色、黃白色或淺黃色。通常對動物的活動、繁殖均沒有明顯影響。
多年來,我國大熊貓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果。我國從1974年至今共進行了四次大熊貓調查。第四次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棲息地面積均有一成以上的增長。截至201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只。
據了解,大熊貓保護主要有兩大途徑:異地保護和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就是把大熊貓圈養起來進行人工保護。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大熊貓圈養種群已達548只。
保護大熊貓的重中之重,始終是就地保護,即保護熊貓棲息地,從而保護野生種群和生物多樣性。隨著人工圈養數量增加、保護地面積擴大,我國啟動了大熊貓野化放歸工作,讓一些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回到野生環境。
去年10月29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成都揭牌。根據規劃,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涉及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分布有野生大熊貓1614只。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