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探索將新課標理念落實到日常教學實踐中的有效路徑,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近日,在鄭州高新區社會事業局教研和智慧教育發展中心的引領下,高新區外國語小學開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研究項目組聽課調研和評課交流活動。
活動中,外國語小學焦朝霞、鄭州中學第三附屬小學馬蘭、萬科城小學曹登云分別進行了課例展示。
焦朝霞在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圓的認識》一課中,通過“摸圓”游戲導入課堂,引導學生探索圓的特征。以古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切入點,讓“圓,一中同長也”貫穿整節課堂。這樣的課堂讓數學思維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悟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
馬蘭帶來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圓柱與圓錐的認識》一課,她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發展學生的直觀體驗,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直觀感知圓柱與圓錐的特征,從而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直觀模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體積和體積單位》一課中,曹登云以烏鴉喝水的故事為情境,引入空間概念。學生通過擺一擺、估一估、拼一拼、比一比、想一想的過程,加深了對體積單位的表征感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課例展示后,三位教師對相關課例設計的初衷和教學中的思考進行了匯報。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朱玉賓對三位教師的課堂給予肯定,他指出,認識數學幾何圖形的認知路徑是“物—象—形—像”的過程,教師要在新情境下能重組、整合原有認知與資源,培養綜合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吳立寶強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視域,實現生活數學化、數學結構化、數學生活化,從“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表達”三個維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活動最后,鄭州中學附屬學校(初中部)校長楊升和外國語小學副校長魏艷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
求教以答惑,礪器以精學,共研以啟智,篤行以致遠。課堂建設是提升辦學品質的主陣地,專家引領是教師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在課程教材研究所的引領下,在各級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外國語小學數學學科組將立足學生發展,繼續深研課標與教材,解讀學情與教法,打造高效課堂,提升育人品質。
鄭報全媒體記者 魏瑞娟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