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CNN、美聯社、英國《衛報》報道,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9日表示,經過40天搜救,此前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亞馬遜叢林中的4名兒童已被找到,全部幸存。據悉,4名幸存兒童年齡分別為13歲、9歲、4歲,以及一名11個月大的嬰兒。他們在哥倫比亞南部卡克塔州和瓜維亞雷州交界附近被軍方救出,那里距墜機地點五公里。
10日,哥倫比亞軍方在推特發布了一張搜救士兵和當地志愿者與4名獲救兒童的合影,合影中,孩子們裹著保暖毯,一名士兵將最小的孩子抱在懷里,圖片顯示,4名兒童已“瘦到脫相”。
(資料圖)
圖源哥倫比亞軍方推特
佩特羅日前在推特發文稱,“整個國家為之喜悅!迷失哥倫比亞叢林的4名兒童還活著”。他在采訪中表示,被找到時,孩子們“待在一塊,目前身體虛弱,有待醫生評估”。 佩特羅稱贊生還兒童是“叢林之子”,是“幸存的榜樣”,并稱他們的傳奇故事將“載入史冊”。
“土著血統”幫大忙,孩子們躲在樹干中吃木薯粉生存
搜救小組成員,當地原住民亨利·格雷羅告訴記者,4名孩子被找到時,他們拿著兩個小袋子,里面裝了一些衣服、一條毛巾、一個手電筒、兩部手機、一個音樂盒和一個汽水瓶。格雷羅稱,孩子們用汽水瓶在叢林中取水,在獲救后,孩子們抱怨自己餓壞了。“他們想吃米飯和布丁,他們想吃面包”,格雷羅說。
孩子們的叔叔菲登西奧·瓦倫西亞向當地媒體透露,獲救孩子稱,在遍布毒蛇、野生動物和蚊蟲的亞馬遜叢林,他們只得“躲在樹干里保護自己”。該兒童稱,他們已經“筋疲力盡”。哥倫比亞當局和獲救兒童家屬稱,孩子們通過吃木薯粉和植物種子活了下來,對野外水果的豐富知識也對他們有很大幫助。據悉,獲救兒童是亞馬遜土著 “維拖拖”( Huitoto)族成員。
當局發言人表示,孩子們共吃了“三公斤的粗木薯粉”,木薯粉吃完后,他們就采集一些植物種子等食用。哥倫比亞家庭福利研究所所長稱,孩子們也能吃水果,因為亞馬遜叢林的水果“正在大豐收”。發言人補充稱,“孩子們的土著血統使他們對叢林中的疾病有一定免疫力,而且孩子們對叢林本身很了解。他們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他們還能找到水源以維持生命。如果他們不習慣那種惡劣的環境,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當地官員稱,孩子們能夠幸存,大姐萊斯利功不可沒。該13歲女孩利用母親教她的雨林知識,保護了弟弟妹妹的安全,使他們能在叢林中獲得食物,帶領他們度過難關。發言人還稱,“孩子們被發現時營養不良,但意識完全清醒”。
獲救兒童母親幸存四天,離世前讓孩子努力求生
據孩子們的父親曼努埃爾·拉諾克透露,孩子們稱母親穆庫圖伊也在墜機中幸存,但四天后去世。離世前,穆庫圖伊曾鼓勵孩子們離開墜機現場努力求生。
圖源CNN
拉諾克稱,“穆庫圖伊離世前對孩子們說,你們應該離開這兒,你們將看到你們的父親是什么樣的人,他會和我一樣愛你們”。
據悉,飛機墜毀時,孩子們正和母親從亞馬遜的阿拉拉庫拉村前往亞馬遜雨林邊緣的小城市圣何塞德爾瓜維亞雷,這架塞斯納單引擎螺旋槳飛機上還有一名飛行員和一名當地原住民。當時,飛行員宣布發動機出現故障,進入緊急情況,隨后這架小飛機從雷達上消失。
周五獲救后,孩子們被直升機送往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隨后被送往軍方醫院。周六,彼得羅、當局官員及家屬與孩子們在醫院見面。負責搜救工作的佩德羅·桑切斯將軍說,孩子們是在距墜機地點5公里的一片空地上被發現的,救援隊曾幾次在距該處20至50米的地方經過,但都沒有發現他們。
搜救工作艱難開展,牧羊犬發揮關鍵作用
墜機兩周后,即5月16日,當地搜救隊在一片茂密的雨林中發現了墜毀的飛機,并找到了機上三名成人的尸體,但機上兒童卻不知去向。
圖源CNN
直升機上的士兵向叢林中投放了幾箱食物,希望這些食物能夠幫助孩子們維持生命。在該地區上空飛行的飛機向地面發射了照明彈,以幫助搜救人員在夜間開展搜救行動。搜救人員還用揚聲器播放了孩子們的祖母錄制的音頻,告訴他們待在原地別動。
為更快救出孩子們,哥倫比亞軍方派出150名士兵帶著警犬進入雨林,但雨林中的大霧和茂密的樹叢使能見度大大降低,數十名當地原住民部落的志愿者也加入了搜救行動。
隨著搜救行動的進行,軍方發現了一些線索,包括腳印、嬰兒奶瓶、尿布和看起來像是人類咬過的水果。然而,據孩子們的叔祖父稱,孩子們或許出于恐懼,幾次與搜救隊錯過,“他們在叢林中十分害怕,狗在狂吠。他們藏在樹叢中以免被發現,每當搜救隊靠近時,他們都會躲起來”。
據稱,一只名叫威爾遜的軍用救援犬在搜救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威爾遜不僅發現了嬰兒奶瓶這一搜救中的關鍵線索,還留下了通往孩子們所在地的腳印。孩子們告訴官員,威爾遜找到了他們,還陪伴了他們一段時間,但后來不見蹤影。軍方目前仍在尋找威爾遜的下落。
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孫知蔚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