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禁止以院士稱號謀取不正當利益”“禁止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咨詢、評審、評價、評估、推薦等活動”……近日,新版《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對外發布,其中新增了“禁止行為”章節,由此引發各界關注。
院士群體代表著國家科研領域的最高水平。不過,正所謂“術業有專攻”,盡管院士都是各自領域內的泰山北斗,但也不可能成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百事通”。這也正是“禁止行為”章節中最引人關注的內容:“禁止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禁令”既不是禁止院士公開發言,也不是阻止院士發表學術意見:其中說得很清楚,“禁止公開發表”的是“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之所以成為網絡熱梗,就在于某些專家脫離生活實際經常發表與常識相違背建議,或站在某些利益相關方角度發表觀點,并因此淪為笑柄。讓建議歸建議,學術歸學術,這本身也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如果說“謹言”旨在維護院士的學術性,“慎行”無疑是為了捍衛“榮譽性”。院士現身與職責和專業無關的各類咨詢評審活動,本身就是頗為值得懷疑的——主辦方看中的是院士的虛名,而某些院士在意的則是“實利”。只有劃清行為邊界,才能守住學術底線。
《關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推動完善院士遴選評審機制、優化學科布局、實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強學風作風建設,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其中,健全日常管理固然重要,完善準入機制同樣不可或缺。
8月31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按照工作部署,后續將進行外部同行專家評選、院士選舉,并最終產生新當選院士。誰能從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無疑是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院士評選的程序與規則,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對此,新版“禁令”作出了明確要求:禁止接受任何個人或單位委托推薦、無原則推薦;禁止在院士增選中說情打招呼;禁止與候選人發生不當交往和利益交換;禁止接受各種名目的送禮;禁止參加可能影響院士增選公正性的會議和活動……條條“禁令”直指痛點,既讓人看到了鏟除沉疴積弊的決心,又讓人看到了推進院士制度改革的信心。
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針對院士行為列出“負面清單”,針對院士評選明確“準入門檻”,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才能涵養風清氣正的科研氛圍,激勵更多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