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行業不斷發展,私募進入了更加規范、專業的發展階段。良好的運作機制和治理結構,也能反哺產品業績和管理規模。因此,相比從無到有創辦一家私募,加盟現有的平臺型私募成為“公奔私”基金經理的最優選擇。
業內人士也提到,私募行業尚是“成長中的少年”,究竟是平臺型還是單人模式更適合行業發展,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投研能力之外,公司治理是各家私募基金必須面對的另一道考題。
◎記者 馬嘉悅 何漪 梁銀妍 ○編輯 黃淑慧
公募“奔私潮”再起。據
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6日,今年以來已有包括興證全球基金原副總經理董承非、博時基金原基金經理葛晨在內的近10位公募明星基金經理“奔私”。值得注意的是,這波“奔私潮”和以往不同,平臺型私募成為大多數基金經理的選項。
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行業不斷發展,私募進入了更加規范、專業的發展階段。良好的運作機制和治理結構,也能反哺產品業績和管理規模。因此,相比從無到有創辦一家私募,加盟現有的平臺型私募成為“公奔私”基金經理的最優選擇。
業內人士也提到,私募行業尚是“成長中的少年”,究竟是平臺型還是單人模式更適合行業發展,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投研能力之外,公司治理是各家私募基金必須面對的另一道考題。
又見公募明星基金經理“奔私潮”
記者了解到,繼興證全球基金原副總經理董承非加入睿郡資產之后,2月7日離職的博時基金原明星基金經理葛晨也確定加盟高毅資產。此外,鵬華基金的郭盈、中郵基金原專戶部副總經理王李允泰等知名基金經理也相繼加入了私募基金。
從過往經驗來看,每一輪牛市或結構型牛市,都會出現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潮”。但今年以來的這波“奔私潮”和以往不同,董承非加盟睿郡資產和葛晨加盟高毅資產,表明平臺型私募站上了“C位”。
“過去很多基金經理會選擇單干,即自己創立私募基金,既當老板又當投資經理。這種模式在私募行業發展初期非常有效率,但隨著公司規模增長,投研資源不足、風控體系缺位、管理工作分散投資精力等問題便會出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因此直接加盟平臺型私募機構成為他們的最優選擇。”滬上某私募研究員表示。
據了解,目前平臺型私募多采取兩種模式:一是“高毅模式”,即將投資風格有差別的多位基金經理匯集起來,共用公司的中后臺資源體系,每位投資經理可以發行自己管理的產品,基于平臺打造不同的對外形象。二是類似于美國的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模式,即投資組合經理模式,將每個投資組合劃分給多位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對部分投資組合擁有完全自由裁量權,在個體獨立決策的同時,基金經理之間能發揮協同和互補作用。這種模式通常不強調某位基金經理的貢獻,對外打造的是平臺能力而非個人人設。
保銀投資表示,從海外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一流的私募對沖基金如Citadel、Millennium、Two Sigma都采用平臺化運作模式,其穩定性和長跑實力不言而喻。首先,平臺型私募擁有多位基金經理,更強調“去中心化”,能夠減少機構甚至產品對單一基金經理的依賴。其次,基金經理們專注于各自的深度研究,無需在公司管理方面分散精力。在獨立決策的同時,彼此之間又可以形成投資合力,豐富單只產品的選股多樣性。
公司治理成私募必考題
平臺型私募站上“C位”一定程度上還反映出,私募行業對公司治理的重視程度正在提升。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坦言,資管大時代撲面而來,機構化、專業化是未來私募業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
記者采訪獲悉,多家老牌百億級私募之所以能夠保持長青,既得力于投研實力的不斷強化,也緣于制度架構層面的長期布局。
比如,星石投資董事長江暉是2007年首批“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經理之一,公司早期也帶有明顯的個人光環。但出于更長遠的考慮,江暉決定“去個人化”,即采取多基金經理團隊制,探索出“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行業基金經理—類別基金經理—全行業基金經理”的晉升機制,并根據實盤業績和日常研究進行公開考核,動態調整投研人員的投研權限。
同為老牌私募的重陽投資,也在多年前開啟了“機構化之路”,從內部培養出四位基金經理,搭建了較為穩定的投研框架,真正實現協同作戰。
但對于平臺型私募來講,依靠已有的實力挖來了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公司的投資事業就能欣欣向榮?
對此,雪球副總裁夏凡認為,私募基金的運作不是單純的“1+1=2”的算術題,想要在資本市場中贏得一片天地,就必須在頂層制度建設、投研賦能兩個方面發力。
夏凡認為,首先,部分私募基金長期以來存在股權代持問題,在涉及重大利益和管理選擇的關鍵節點時,會造成實際控制人和代理人的直接沖突,從而對公司正常運行造成極大影響。搭建符合監管要求的清晰的股權結構,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和良好的分配機制,是私募機構創建者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
其次,私募基金應著力強化投研能力,以優秀的投研平臺賦能基金經理,形成整體作戰能力,這樣才能消除個別基金經理對組織施加不正當干預的可能性。
夏凡認為,把組織建設能力當作私募機構的核心能力去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私募基金都是由公募基金經理“公轉私”后創立的,因此留下了私募基金實控人必須是核心基金經理的認知誤區。
【來源:上海證券報】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