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即將過去,冬天即將來臨,氣溫驟降、露水凝結成霜、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就像現在鄭州的天氣,晝夜溫差達10℃以上。從中醫角度來說,此時是養生保健的關鍵時刻。秋末冬初,要做好“一補二防”。
補肺
秋末冬初,秋燥仍然存在,而冬寒又攜風邪而來,肺臟稱為“華蓋”,就像人體的保護傘一樣,風寒燥邪侵入人體時,也最容易損傷肺臟和肺系,所以補肺養肺非常重要,可以多食蓮藕、百合、梨、板栗、銀耳等食物。在穴位保健上推薦尺澤穴,可以用拇指沿著肌腱邊緣按揉5分鐘,左手按右側、右手按左側,每日一次。
防咽炎
秋天的“尾巴”,秋燥尤為明顯,且晝夜溫差大,往往對人體的抵抗力是個考驗,很多朋友稍有不慎就會生病。每年的這個時節,咽炎的發病率明顯較之前增高,表現為咽部不適、疼痛、癢或干燥感,時有灼熱感、煙熏感、異物感等;有些人還會有晨起刺激性咳嗽,用力咳可以咳出分泌物。
中醫認為,咽炎主要的發病機理是人體正氣虧虛,陰液不足、虛火上炎、熏灼咽部,或屢受風邪、肺陰受傷、陰虛肺燥、上灼咽喉。如何預防咽炎的發作?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當的中醫保健是養護正氣、應對咽炎發作的三大法寶。預防咽炎,養護正氣,推薦按摩艾灸太溪穴(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用艾灸盒或者艾條,溫和灸(艾灸穴位,使局部有溫熱感而不燒灼)30分鐘,每天一個穴位,兩側交替。
防關節痛
每到秋末冬初之時,很多關節炎、關節痛病人就很難熬。中醫認為關節痛是關節氣血不通、經絡阻滯導致的。秋冬季節,風寒濕三邪你來我往,如果不注意保護,邪氣就會侵入身體,凝聚在關節部位,加劇氣血的阻塞,所以關節疼痛多會加重。加上秋冬陽氣封藏,不易外達于四肢關節,起到溫煦作用,人體自身的火力也比較弱,內憂外患,關節疼痛就加重了。
這時候要想預防關節疼痛,一是要保暖,二是要適度運動,三是要借助艾灸來溫暖、溫通,可以在關節部位用艾條或者艾灸器做溫和灸,用艾灸之溫溫之火引動體內陽氣,溫化寒凝之氣血。(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慶波姚衛杰陳奕臻)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