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育兵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雁西湖校區,81歲的陳潤生院士上完課后,被學生們排隊要簽名。據悉,陳院士的課程結束后,大家去要簽名已經是一個傳統。
(相關資料圖)
曾有人感嘆,影視歌等明星很容易受到粉絲的瘋狂追捧,而院士等科學家卻很少受到人們追隨,如果人們能像追星一樣追科學家,那才是民族之幸、國家之幸。
81歲的陳潤生院士,正在享受這樣的待遇。陳潤生是中國非編碼RNA研究領域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第一個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的人。
這門受歷屆學生追捧的《生物信息學》課程在最初開設的8年時間里,在全國都是獨一家。8:30開始的課,剛過6點就得去占座;6:40去了,前排就已經坐滿了。線上選課,600個名額“秒空”;連續增補了兩次名額,擴容到約900人,課只得開在能容納上千人的學生禮堂,“整個禮堂都是坐滿的”。陳潤生院士,已然成為被追的學術“星”!
在學術成就之外,陳院士還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褪去光環和頭銜的他,回到家中,仿佛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老頭兒。他和老伴兒曾共同養大兩個孩子,沒靠過老人,也沒請過保姆,“一晚上洗的尿布就能搭滿整間屋子”。每個星期,他會抽空下廚,給家人整幾個拿手菜,紅燒肉、燜大蝦、燒茄子……
多年如一日,他會在清晨準時趕到車站,坐一兩個小時的車去學校講課;也會在大中午天正熱的時候,早早去做核酸,只因為這個時候排隊的人少,不會耽誤工作。院士的光環和平平常常的老爺子形象,在老人身上如此統一。
院士、科學家成為被追的“星”,并不是個別現象。退休后在短視頻平臺上科普物理知識、被網友稱為“科學姥姥”的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成為B站年度“百大UP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已經出品超過100集、全網超過1.5億播放的《科技袁人》的中科大教師袁嵐峰……
科學家成為追星對象,一方面是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對科學家的貢獻有了更多了解,對科學帶給生活的變化有了更多切身感受。“知之愈深,信之彌堅”,科學家因他們的成就受到更多人關注。另一方面,隨著直播、短視頻的流行,一大批科學家得以從幕后走到臺前,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光環的加持、個人魅力的散發,收獲了廣泛的粉絲群,也讓他們成為流量巨大的“紅星”。
科學家不同于演藝明星,后者需要粉絲的追捧、獲得更多曝光才能長紅。對于科學家來說,科研成就和面向公眾的科普就是最好的曝光。對于有志于科學的人來說,追院士的“星”、找院士要簽名,是想要激勵自己日后更加努力學習、潛心科研。在學術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學習這些科學家們的治學為人之道,并將其落實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這才是深層次的追星,才能成為像他們一樣了不起的人。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