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牽手,共謀航空航天技術發展!6 月 8 日,航空航天產學研創新融合發展大會暨南航國際創新港推進會在南京六合舉辦。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航國際創新港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六合區人民政府共建的集 " 創新團隊 + 研究院 + 實驗室 + 創新平臺 " 于一體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融合發展平臺,規劃建設用地約 1200 畝。
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胡廣杰,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之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李清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宏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宏俊,中國商飛科技管理部部長葉偉,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總信息化師李定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鄭永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式。大會開幕式由六合區委副書記、區長周勇主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單忠德在致辭中表示,南航國際創新港旨在打造高端人才引育高地、科技創新創業港灣、科教產教融合源泉、校地融合發展示范、體制機制探索特區,將更好服務支撐 " 強富美高 " 新江蘇現代化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 衷心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南航國際創新港的區位優勢、人才優勢、創新優勢、平臺優勢,持續深化校企校地的戰略合作關系,深化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廣泛集聚航空航天領域各方優質資源,形成航空航天領域的協同創新合力,奮力譜寫共建共享共贏的校地校企融合發展新篇章,實現航空航天產業高質量創新融合發展,攜手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清堂表示,航空工業與南航發展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同向同行,都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積極推動者和重要貢獻者。希望校企雙方以南航國際創新港全面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長效合作機制,集智聚力共同推動航空工業高質量發展。
李宏新表示,中國航發作為國家航空動力的領軍企業和戰略科技力量,始終與南航風雨相伴、并肩前行,中國航發將積極參與國際創新港建設,與所有關心和支持祖國發動機事業的廣大同仁和衷共濟、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我國航空發動機戰略科技力量,為加快建設航空強國貢獻新的力量 !
陳之常向出席大會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歡迎。他說,建設南航國際創新港,是南京市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推動校地融合、深化產學研合作的戰略性舉措,與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的目標高度契合。希望各方以此為契機,在創新高地打造上深化合作,積極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校地企融合發展上深化合作,貫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條,加強科技創新上中下游協同集成,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在創新型產業培育上深化合作,加快重大產業項目導入和領軍企業培育,共同建設航空航天產業研發和制造高地。
胡廣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緊緊圍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這個目標,強化需求牽引,推進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攻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聯合共建校地實驗室等重大平臺;落實航天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支持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聯合創新,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從 " 書架 " 走上 " 貨架 ";深度融入長三角地區世界級民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產業集群發展,深化與航空航天央企對接合作,促進軍民兩用科技創新雙向流通。他希望南航國際創新港建立高能級的緊密型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搭建產業鏈上下游交流合作平臺,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
△ 視頻連線南航國際創新港一期建設現場
現場,舉行了校地聯合實驗室、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將落地南航國際創新港。" 南航是我的母校,我在南航收獲了學業和愛情。同時,我又是南京六合人,在這里出生長大,這里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 作為簽約企業代表,能有機會參與家鄉和母校未來的發展建設,是京辰時代 ( 北京 ) 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忠東一直以來的期望。他將攜團隊在南航國際創新港創辦一個 5G 智慧路燈產業園,定位為南航校友創新產業園和都市型新型產業園。
" 大會上,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入駐、一批央企校地聯合實驗室簽約、一批重點產業項目落地,為六合科技創新港加快實現高端人才集聚化、研發載體規模化、產業項目集群化提供了強勁支撐。" 六合區委常委、副區長,六合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呂明亮介紹,2021 年,六合在全省率先謀劃建設產業科技創新港,要圍繞實體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抓創新,瞄準這一目標定位,六合正全方位推動高校的平臺、人才、科研成果與區域的政策、資源、主導產業有機融合,奮力在實體經濟創新上探索六合模式、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彰顯六合擔當、在產業質效提升上展示六合作為。
據悉,六合科技創新港按照 " 一港兩片區 " 總體布局,重點以雄州街道和龍袍新城兩大板塊為支撐。目前,港內創新主體集聚,先后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了共建創新港合作協議,已累計引入合作高校人才和產業化項目 39 個。此外,結合六合科技創新港建設實際,還成立了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 10 億元,讓 " 金融活水 " 源源不斷流向創新港,服務落地項目發展。
通訊員 王偉 陸軒 錢磊 現代快報 + 記者 杜雪迎 于露 / 文 趙杰 / 攝
(校對 李凱波 編輯 高霞)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8
頭條 23-06-08
頭條 23-06-08
頭條 23-06-08
頭條 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