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張農家八仙桌,一塊藍色桌布,這就是位于武漢市新洲區李集街張店村女紅坊的工作臺,60歲的石翠芬帶領婦女小組,用一針一線創造出一件件別出心裁的手工兒童服飾的作品,弘揚傳統手工藝,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1月14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張店村女紅坊,操作臺上各式各樣的虎頭鞋、童帽、圍涎等服飾用品映入眼簾,墻面布置有“古代兒童服飾款式”展牌,架子上陳列著農婦積存的清末至當代兒童服飾、家居女紅裝飾物件。兩位老人正坐在操作臺旁專心致志地揮舞著手中的針線,繡出五彩斑斕的小世界。
刺繡作品 石翠芬身著手工服飾,正在熟練地穿針引線。“我得到了婆婆的真傳,必須將它傳承下去。”石翠芬退休后回鄉,想起婆婆在世時,女紅手藝十分了得,灣子里婦女的花樣大都出自她之手,家里門檻都快被踏破。于是她和灣里的幾位婆婆成立了婦女小組,她們在村里打掃出一處房間,擺上一張農家八仙桌,將各自的女紅作品展示出來,她們還為這個婦女小組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張店女紅坊。 張店村的女紅傳統技藝可以上溯至明清年間,如今的女紅繡品里還留存著明清時期孩童們常戴的瓜皮帽、貓頭鞋、虎頭枕、圍涎等物件和作品,造型生動,色彩鮮艷。早在2014年,張店小學就把本土傳統技藝“張店刺繡”納入校園活動項目,校方邀請石翠芬為指導老師,大力推廣這項傳統技藝。石翠芬認為,“最持久的傳承就是到學校去,學生學會了,就能代代傳承。”
貓頭鞋 石翠芬介紹,小組成員共60余人,年齡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在張店小學里,石翠芬還有幾位“小徒弟”,她們在學校里開講座,手把手傳授技藝給同學,在校園里成為傳承的“小師傅”。 “既然成立了婦女小組,就不能僅僅是校園文化和作品展示。”石翠芬將張店村灣打造成女紅學習交流場所、婦女技藝切磋的競技場,農文旅創新產業基地。不經意間,女紅坊還成為婦女群眾舒解心結的傾訴室,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展示臺。 坐在輪椅上的80多歲婆婆王鳳蘭體會深刻。當年修水利,王鳳蘭受傷致殘。她丈夫去世多年,膝下只有二女。加入女紅坊之前,僅靠每個月270元的高齡補貼度日,日子十分拮據,精神生活也比較貧瘠。如今,王婆婆推著輪椅,風雨無阻,每天都來女紅坊打卡。“自從參加了女紅坊,我人也精神了,還賣出作品,增加了收入。”王婆婆高興地對極目新聞記者說。 石翠芬稱,張店女紅坊傳承的不僅是技藝,還賦予了女紅作品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女性指尖工藝的靈氣,這樣的產品更具吸引力和收藏性。
成員交流技藝 新洲區婦聯負責人介紹,農村婦女缺少就業渠道,張店村建起女紅坊,一方面有助于傳承女紅技藝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希望帶動本村及周邊村婦女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希望更多姐妹加入這個隊伍,用她們的巧手,鐫繡張店刺繡傳統技藝的魅力。”該負責人說。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