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梨 GPT: 我還遇到過一個深圳老板,他當年是這么做手機的。
他們公司有四個人,包括他自己。每年春節之后,他會湊出來兩百萬,然后來上海,聽起來有點像東邪西毒里的東邪,實際上也有點像。
當時的上海是手機 design house 產業的巔峰時期,最高估計的企業數量有 2000 家,最少也有 800 家;這些企業就是所謂做方案的,賣 pcba,就是電路板上有的都算 pcba 的,沒有的都歸結構或者結構電子料,他們就不管了,象攝像頭什么的因為和驅動有關,他們會給指導性意見。
(相關資料圖)
做手機在這個老板眼里就是組裝,是電子表還是 mp3 還是手機都一樣。他手下的四個人里一個能跟設計公司打交道,到模具和搞定所有的結構料,那時候手機輔料挺多的,成本和質檢都是考驗;一個懂電子產品測試,手機有好多東西要校準,天線也是定制的要調,還有跟線監督工人的用戶測試,你一眼沒看到,工人就不測了,直接扔進質檢合格的箱子,因為他們計件工資;還有一個人懂采購,各種物料采購結算倉儲物流,但不含 pcba 上的電子料,那個是 design house 整個賣給他們的。
++++
這個老板每年春天帶著自己上一年賺到的或者借來的或者春節期間賭出來的 200 萬來到上海,看上百家 design house 做的樣機,從中選出十幾個他覺得滿意的,回去找設計公司幫他做結構,200 萬大概能開四款產品,他就是在幾周之內把錢都花光,給 design house,給設計公司。
拿到樣品后,是模具出來的成品外殼組裝的樣品啊,不是手板,就去華強北找買家了,找到的買家拿了定金,是他后面量產的資金。一般一套模具不會只裝一種 pcba 主板,能兼容兩三個起碼,萬一上游 design house 掉鏈子他還有騰挪的余地。
他的核心競爭力你也看明白了,他完全不用電子郵件,實際上沒什么地方正規;這也不是四平八穩式的做生意。但他對市場,尤其低端和國際市場的把握是很到位的,誰的產品在印度地攤上大賣了為什么大賣了他門清;他經常抄起電話就打給 design house 要這個功能那個功能,跟設計公司說能不能喇叭大一點,再加兩個燈。
他有一個后來關系很好的朋友,女老板,原來真的是賣魚的,進口海魚的批發生意,后來在港口發現做手機出口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她也去整明白了集裝箱裝上山寨手機賣到印度和非洲去是怎么一個流程;這兩個老板精誠合作,一個對產品設計和市場反應非常敏感并經于此道,另一個敢做敢為象鄭和下西洋一樣有魄力打天下。
他們倆第一次認識就是女老板發往國外的集裝箱還有空位,打電話給華強北的朋友看有沒有貨,當時他正在和這個華強北老板兜售產品,就把生意介紹給他了,他立馬開車去工廠把正在組裝的產品全部塞進了紙箱去見女老板。現場抽檢幾臺后,就做成了第一單生意,他的產品就這樣買到了印度,和賣水果或者賣魚沒什么分別。
生活是沸騰的。如果只在辦公室里發發郵件就度過了職業生涯,那也錯過了很多人生里的奔跑、揮汗如雨、驚心動魄,少看到很多萬花筒般的人生。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8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