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植麟坐在了張一鳴面前。
(資料圖片)
2012 年開始籌備今日頭條時,中國移動互聯網風華正茂,年輕的產品經理張一鳴在 Facebook 里找成功學,不遠萬里去微軟和星巴克的美國總部考察,那時候的張一鳴還是一位不到 30 歲的年輕工程師。
世界變化快。轉眼到 2023 年的中國,ChatGPT 興起,移動互聯網力竭,后者儼然成為需要被生成式 AI 拯救的陳舊事物時,已不在字節跳動臺前的張一鳴再次回到北京瘋狂見人,補課 AI,其中一位他在今年 3,4 月時候所 " 請教 " 的年輕晚輩,是循環智能的楊植麟。
同樣的 30 歲上下的年紀。歷史總是相似。
近日硅谷極具影響力的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列出了其認為有可能成為 " 中國 OpenAI" 的五個候選,里面有 MiniMax、智譜 AI、光年之外以及瀾舟科技,而另一個位置就是楊植麟,其他都是公司,而他直接是一個個體。
這都讓人感到,似乎所有人都在期待他的 " 單飛 "。而據了解,在和張一鳴交流之前,楊植麟已經有了創業的清晰打算。
這個計劃隨著近日一家名為 " 月之暗面 " 的 AI 初創公司的出現才正式官宣。這家公司背后站著紅杉中國和真格基金,目標主攻 AGI,市場估值被曝約在 3 億美元左右,作為主要創始人的楊植麟這次持股 84.92%。
寶都壓在了楊植麟身上。
" 消失 "
一位接近楊植霖的消息人士透露,在決心做 AI 創業之前,去年年底他 " 消失 " 了兩個星期。周圍人只知他去了硅谷,但除了關系極近的人之外,沒人可以聯系上他。
只用兩篇論文就可以衡量楊植麟在算法研究上的深度,他與硅谷的交集也包裹其中。
《Transformer-XL: Attentive language models beyond a fixed-length context》在 2019 年初的發表提出了一種超越固定長度上下文的注意力語言模型,并且首次引入了循環機制和相對位置編碼兩個關鍵機制,來應對傳統語言模型如 Transformer 在處理長文本時受到長度限制,無法有效地捕捉長距離依賴性的問題。
半年之后,《XLNe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pretraining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提出了一種新的 " 自回歸 + 自回歸過濾 " 預訓練方法來解決傳統語言建模中的問題,以更好地捕捉上文信息并改善了模型對長距離依賴性的處理能力。
兩篇論文在深度學習領域影響深遠,在 Google Scholar 的引用次數之和達到了驚人的上萬次。
Google Brain 創始成員 Quoc Le 也同時參與了這兩篇論文的研究,楊植麟稱 Quoc Le 是自己 " 在谷歌的導師 "。讀博后期,他曾在 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院和 Google Brain 研究院工作。除了這位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奠基人,楊植麟在算法研究上的合作者還包括獲得圖靈獎的深度學習三巨頭 Yann LeCun 以及 Yoshua Bengio(另一位是 Geoffrey Hinton)。
而在往前,在清華計算機本科期間他師從中國最知名的 AI 研究者之一唐杰教授,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MU)讀博時,師從蘋果 AI 研究負責人 Ruslan Salakhutdinov 和谷歌首席科學家 William Cohen。他用 4 年時間完成了一般 6 年才能完成的的 CMU 博士課程,期間他在 ICLR、NeurIPS、ICML、ACL、EMNLP 等頂級會議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他是個天才。" 一名與他經常交流的人形容。" 非常聰明。"
一切對于自然語言的想象都在硅谷成倍的膨脹。2019 年楊植麟回國后在循環智能負責純算法研發并且統領公司的產品經理隊伍,這家他與陳麒聰、揭發和張宇韜三人早在 2016 年就建立的 AI 公司,也在成立三年后正式開始推動商業化。
如果此前一次硅谷的經歷還是與循環智能有關的歷練,那么今年年初這一次從硅谷回來后已截然不同,據知情人士透露," 消失 " 歸來的楊植麟,有了攢起一個新事的打算。
一切都奔著楊植麟而來
" 月之暗面 ",這是平克 · 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專輯之一,封面是那個經典的黑暗三角與彩虹色散圖案。
專輯里第一首歌的歌詞中有一句恰如學生時期組過樂隊的楊植麟現在的處境。
"Look around and choose your own ground.(環顧四周,選擇你的立身之處)"
主攻科技營銷(SalesTech)的循環智能,在 2023 年在這個被生成式 AI 攪得天翻地覆的新世界里已經沒有太多想象空間,甚至月之暗面目前 3 億美元的天使輪投后估值已經超過了循環智能的估值。但這場跳出循環的新創業故事,其實與這家舊公司仍有聯系。
比如,楊植麟原本在循環智能時期所帶的十幾人的技術團隊,這次都跟隨這位從前的 Leader 去了新公司。但整個月之暗面的辦公地點,仍在循環智能的辦公空間里。
比如,一位前循環智能員工透露,未來月之暗面所有 ToB 領域的算法研究,其成果都只會灌入循環智能,而不是其他公司。
一定程度上,這是一個換殼故事,循環智能業務上的想象空間太小了,因而沒有太多的融資能力。ToB 的生意對楊植麟這樣的頭腦來說也太過拘束,他需要一個更能放開手腳的地方。
如果把背后資本的角色加進來,這更像一次必須完成的二次創業,主角必須是楊植麟。
" 循環這個故事已經撐不起更大的估值了,讓楊植麟從循環 spin off,也是老股東投資人的想法。" 前述消息人士告訴品玩。
讓這些操作更顯必要的,是王慧文創辦的光年之外的高估值融資。高調喊出中國 OpenAI 概念的王慧文給他的公司光年之外完成了 10 億美元估值的融資,徹底激發了中國投資人的焦慮,并給這輪生成式 AI 創業浪潮的估值設置了參照系——一個遠遠優厚于循環智能那個時代的參照系。
這次公開信息中領頭的紅杉和真格基金,本身也是循環智能的老股東。5000 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在年后就確定下來。大量 VC 曾試圖能夠在項目早期聯系上楊植麟商談加入,而據了解,后者甚至沒有通過這些滾燙鑲金的好友請求。
月之暗面與循環智能時間仍然存在關聯的另一條線索是,與楊植麟一起出現在月之暗面創始團隊陣容中的張宇韜,并沒有卸任循環智能 CTO 一職。
四人創始團隊中的其他兩位分別是周昕宇和汪箴。前者和楊植麟以及張宇韜一樣同為清華計算機系出身,后在曠視做算法研究;汪箴是四人中唯一沒有清華背景的,但卻是四人中唯一有過投資機構從業經驗的。
但來到月之暗面,后三人中持股比例最高的周昕宇只占 10%,這家公司最大的股東楊植麟持股 84.92%。
顯然,這次投資完全是奔著楊植麟來的,而月之暗面也會是一家完全由他掌控的公司。一個天才被解放了手腳,是證明他自己的時候了。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6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
頭條 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