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石板橋村近日迎來了一群朝氣蓬勃的“老朋友”——湖南女子學院暑期“三下鄉”暨“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社會實踐團(以下簡稱“‘三下鄉’實踐團”)的師生。
這已是該校“三下鄉”實踐團第二次走進石板橋村,在過去調研實踐的基礎上,大家有了更多針對性開展實踐活動的抓手。“比起第一次只帶著滿心抱負和熱情來到這里,這一次,目的更明確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三學生、實踐隊隊長張穎說。
專業優勢為鄉村母親賦能
【資料圖】
去年,湖南女子學院團委書記周思剛上任沒幾天就趕上暑期“三下鄉”。帶著實踐團師生走進石板橋村,她發現,很多村民家生活環境亂成一鍋粥。今年故地重逢,眼前的場景截然相反,“隨便推開一家村民的門,家里都是整整齊齊的,老公說自己的老婆牌也不打了,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生活更和諧了”。
發生這一改變的關鍵,在于“三下鄉”實踐團帶去的收納整理課程。
去年發現這一問題的時候,實踐團成員便召集村里的婦女們開展講座,教給大家一些收納整理的方式方法和技巧,還在課后入戶進行實操整理,讓大家切身感受收納整理帶來的美好生活。
或許有人會問,大學生教鄉村母親收納整理,這能行嗎?在湖南女子學院師生看來,“這還真行”。
周思介紹,學校日常開設有勞動教育相關課程,其中家政學占了1學分,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過相關課程的專業培訓。
而另一個更大的優勢,則來源于該校大學生一個成功的創新創業案例——建立在收納整理基礎上的云享整理公司。
這個團隊連續4年助力鄉村振興,為鄉村女性提供家政服務、收納整理相關培訓,并幫助他們找到就業崗位。在“三下鄉”期間,該公司會安排專業技能人員進行業務指導。
實際上,對鄉村母親的賦能不僅是收納整理,還有妝容禮儀、護膚化妝知識、女性領導力等相關課程。
去年,實踐團調研發現,在崗的女村干部、返鄉創業女青年等是鄉村振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而她們的共同需求就是女性領導力的相關培訓。依托學校商學院的管理學、女性領導力等課程基礎,實踐團成員針對性地幫助大家解決了鄉村振興中這一需求。
特色課程解鄉村母親痛點
去年的實踐中,張穎和同學們發現,鄉村母親群體存在孤單、自我價值認可度不高等問題,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今年,大家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學校專業特色,開展母親賦能實踐。
為此,實踐團成員特意設計了“巧媽媽”“俏媽媽”“藝媽媽”“慧媽媽”——好樣的媽媽項目。
“巧媽媽”即依托收納整理,開展疊被子等家政技能比賽,組織鄉村母親積極參與。
“俏媽媽”即開展禮儀、妝容、服飾搭配等講座,讓大家發現自己的美,教大家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藝媽媽”活動中,實踐隊成員每晚教大家跳廣場舞,舉辦鄉村藝術大舞臺,豐富鄉村母親閑暇文化生活。大一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張德琴是“藝媽媽”們的小老師,她發現,這些媽媽們都很愿意加入每天的廣場舞隊伍,“在跳舞的過程中很開心,很放松,變得自信了”。
依托“智媽媽”項目,實踐團在鄉村建設了一個智慧書屋,組織母親帶著孩子們一起進行親子閱讀,開展讀書分享會。
大二電子商務專業的胡愉憶發現,村里有位媽媽雖然自己沒考上大學,可是她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兒子女兒都考上了大學。與這位母親一樣,不少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成長、學業有成,但是卻苦于生計沒辦法陪在孩子身邊,也不能給他們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實踐團大學生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陪伴。
在村里,實踐團成員開展印刷、繪本等課程,幫助孩子們培養豐富的興趣愛好。還組織孩子們學習舞蹈、聲樂,想方設法用有趣的方式走近孩子。
大二音樂學專業學生王菁發現,很多孩子在物質上并不缺乏,他們需要的是藝術的啟蒙和普及。大一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張德琴也覺得,自己能夠帶給孩子們的,更多是對他們身體的開發、情緒的釋放。“剛開始的時候女孩子會多一些,男孩子就坐在一邊,不參與。”她便努力激發大家的興趣,在教健身操的時候鼓勵男生女生都參與進來。
大三英語專業學生李慧在對鄉村留守兒童的調研中發現,他們能夠做的更多是情緒開導、陪伴等工作,“一開始有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觸,比較拘謹,幾次藝術課程的參與,就能明顯感受到改變”。
第二次到石板橋村實踐,李慧表示,自己的初心不變。
“我就是‘三下鄉’的受益者,小時候比較內向,是當時參加實踐的老師在活動中注意到經常待在角落的我,耐心陪伴和鼓勵我、引導我,讓我變得愛和同伴們交流了。”李慧坦言,這對自己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去年的經歷,讓李慧實實在在看到了孩子們的變化,也更激發了她和同學們想要把這項實踐做好的信心。
“我們去年在入戶調研、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就在和大家研討,如何把村里的家文化發揚光大,把母親的故事宣講出去,同時,也在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做些什么。”周思表示,實際上做母親賦能就是在推進家文化,讓家風、家教、家訓與母親賦能很好地結合,也是今年實踐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寓學于行提升大學生素養
梁小燕是湖南女子學院家政學的專職老師,也是此次“三下鄉”的指導老師之一。在她看來,“三下鄉”是一個系統的問題,核心是家庭建設,要從“道”的方面,比如家風家教、家庭成員關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去多關注,而整理收納能夠很好地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與這些產生對接。
她表示,去年的工作更多是啟蒙,即對整理收納“術”的啟蒙,今年重在關系的建設,從團建活動、團隊建設和技能學習等方面著手。
她還發現,今年在組織大家參加培訓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去年的學員。另一個很大的不同則是,今年培訓中還出現了6名男性,“說明培訓不僅吸引了農村女性,還吸引了農村男性”。
不過,梁小燕也坦言,整個活動還存在需要提升的方面。首先是對鄉村需求端的精準調研,比如活動前側和后側調研工作如何更深入。另外,“三下鄉”活動中的收納整理如何和當地鄉村發展的內涵建設深度結合,也是她所帶領的實踐團在思考的問題之一。
“我們的整理收納更多是美麗鄉村建設,村居、家庭環境美麗的指導,讓大家意識到,高品質的生活不僅是一二線城市居民的需求,鄉村同樣需要。”梁小燕進一步解釋,整理收納,宗旨不僅是從道上推動鄉村振興、人們的認識,還有從術上給鄉村女性賦能。
2021年,收納整理成為一種新的職業,她希望,能夠通過“三下鄉”的培訓,讓鄉村女性靈活就業,為家庭經濟建設賦能,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同時,梁小燕還提到,“三下鄉”為大學生把所學賦能鄉村提供了舞臺,讓年輕人走進鄉村、了解鄉村、提升自己。這不僅需要學生來做,學校、指導老師、鄉鎮、村委、社區等也要把“三下鄉”活動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計劃,比如怎么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
連續4年指導學生“三下鄉”,梁小燕有個很好的比喻,“三下鄉”的項目,猶如鄉村振興紅線上的一顆顆珍珠。她希望,學生在“三下鄉”中能夠培養求真求實的素養,這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養,也是能夠真正倒逼學生在學校靜下心來努力學習的有效途徑;還要鍛煉自主安排的能力,在學校學習的更多是理論知識,在農村,用老百姓的語言把理論知識表達出來,則是對學生很好的鍛煉機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