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紙給我用一下”,未經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紙巾;“吃啥呢,給我嘗嘗”,室友奪過面包扔回面包袋;“水讓我喝口”,室友搶走可樂喝掉半瓶……鏡頭前,一名學生模樣的主播在室友這一系列操作之下,一臉錯愕、眼神無助。這是某平臺一則標簽為《新型校園暴力》的短視頻,播放量超682萬。近年來,網絡上存在將校園暴力娛樂化的趨勢,一些人甚至用校園暴力進行引流。(12月20日《法治日報》)
有人在現實生活中飽受校園暴力的欺凌和傷害,有人在網絡世界把校園暴力玩成了娛樂化的“視頻梗”。“校園暴力視頻梗”是一種病態的娛樂,其娛樂化標簽和輕佻色彩與校園暴力的沉重感和痛感形成了強烈反差,違背了有關學生權益保護、校園秩序維護和校園文明建設的公序良俗和價值要求,對反校園暴力具有多重不良影響。
有些“校園暴力視頻梗”來源于生活,有相關的線索或素材做支撐。但更多的“暴力梗”則純屬虛構,非常夸張,是徹頭徹尾的表演——即便如此,“暴力梗”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映射了真實的校園暴力情節。而無論“暴力梗”是何種性質、何種構成,無論一些人制作“暴力梗”是出于純娛樂搞笑目的,還是出于引流營銷目的,“暴力梗”都會對受眾、對現實生活場景產生負面效應。
曾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人在觀看“暴力梗”后,會受到二次刺激和傷害。“暴力梗”的娛樂化色彩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校園暴力的沉重感和嚴肅性,對受眾形成誤導,改變一些人對校園暴力的觀感和認知,讓一些人看淡校園暴力的危害性。
“暴力梗”會導致施暴者或有施暴傾向的人喪失實施校園暴力的罪惡感、不道德感,減輕實施校園暴力的壓力。“暴力梗”還會對不少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喜歡模仿的未成年人形成示范效應,教會他們實施“新型校園暴力”。“暴力梗”在短視頻平臺成了一股歪風,讓受眾難辨真偽,甚至對校園暴力習焉不察,當真正的校園暴力視頻或投訴舉報視頻出現在網上時,反而可能被假視頻淹沒、混淆,以至于被懷疑,被誤解,被無視。
把校園暴力玩成“視頻梗”,明顯玩過頭了。對于這種“視頻梗”,社會該旗幟鮮明地說“不”,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反制。短視頻平臺應承擔好主體責任,利用“大數據篩查+人工審核”,加強對短視頻內容的監督,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及時核查投訴舉報信息,對查證屬實的“校園暴力視頻梗”,采取下架、刪除、斷開鏈接措施,并根據情節對相關發布賬號進行警告或封限。
網絡監管、公安、教育等部門應啟動對“校園暴力視頻梗”的專項治理,明確“校園暴力視頻梗”的違法屬性或不文明、不道德屬性,拉出有關“校園暴力視頻梗”的負面行為清單,劃出底線,給短視頻平臺、短視頻制作發布者和公眾提供清晰的規則,提供判斷標準,提供行為指南。
學校、家庭和公安等部門應保持敏感性、警惕性,及時捕捉有關校園暴力的苗頭,及時發現校園暴力問題,高效負責任地處置有關校園暴力的投訴舉報,保護好受害者的權益。還應通過常態的反校園暴力機制和個案處理,持續向學生、向社會強調各類校園暴力行為的危害性、沉重性,讓人們端正對校園暴力的認知,凝聚反校園暴力的共識,摒棄對“校園暴力視頻梗”的娛樂化心態。
頭條 22-12-21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20
頭條 22-12-19
頭條 22-12-19
頭條 22-12-19
頭條 22-12-19
頭條 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