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王女士今年50多歲,兒子把她推進診室,坐在我市環湖醫院神經內科A3病區陳蕾主任醫師面前。王女士雙腿彎曲僵硬,兩只胳膊夾持在胸前,淡漠地看著診桌。她的老伴兒清楚地記得,1997年,30歲出頭的王女士經常感到兩側膝關節和肘關節疼痛僵硬。那以后的多年里,他們看了很多醫院的骨科、類風濕科,吃了數不盡的中藥、西藥,病情沒有明顯好轉,反而越來越重,后來干脆放棄了治療。一晃20多年過去了,王女士日益消瘦,雙膝關節、雙肘關節都已嚴重變形,行走困難,經常臥床。最近連上洗手間、吃飯穿衣都需要家人照顧,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一家人來到我市一家大醫院類風濕科想繼續治療,醫生給王女士做了相關檢查后,認為王女士的檢查指標并不是典型的類風濕表現,建議她到環湖醫院看看。
經過詳細問診和評估,陳蕾認為王女士所患并非類風濕而是帕金森病,需要盡快住院治療。令所有人驚嘆的是,按照帕金森病規范治療一個星期后,王女士就能自如地行走,原本僵硬的關節已經能伸展活動,過去依賴家人的上廁所、吃飯等日常活動都能自己完成了,完全恢復了生活自理。見證了王女士神奇變化的病友、醫護人員都為她感到高興。
陳蕾說,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有手抖癥狀,王女士表現出的關節僵硬、行動遲緩也是帕金森病患者發病后的主要癥狀。不僅如此,她還有嗅覺減退、便秘等帕金森病癥狀。綜合分析這些癥狀,醫生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確診帕金森病,才能實現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20年前,了解帕金森病的醫生非常少,病人就更不知道了。那時王女士這樣的病人多數都以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進入21世紀,醫學界和大眾對帕金森病的了解更加深入廣泛,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和城市對這類病人大多能盡早確診,相當多的患者只需要藥物治療就可大大緩解疾病癥狀,及時控制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帕金森病影響嗅覺心理睡眠
非運動癥狀出現早于運動癥狀
昨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題是“防疫抗帕,全程管理”。世界帕金森病協會公布的帕金森病調查報告顯示,在老年人中,帕金森病已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第三大致殘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男性帕金森病患病率達1.7%,女性1.6%。目前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已超過300萬人,每年新增病例約有10萬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預計到2030年,我國患有帕金森病的人數將達到全球患病數的一半。
陳蕾說,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它是中腦的黑質神經元變性致使紋狀體系統多巴胺含量減少產生的癥狀。帕金森病的癥狀分為非運動和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主要有嗅覺減退、便秘、抑郁、睡眠行為異常(睡著后拳打腳踢)等。有數據顯示,帕金森病患者中,90%以上存在嗅覺減退,約25%至61%有抑郁癥狀,50%以上有睡眠行為異常表現。
運動癥狀主要有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肌強直。靜止性震顫也就是手抖,是最為人熟知的癥狀。表現為靜止時手指出現“數鈔票”或“搓丸子”樣顫動,病人常感覺自己的手不受控制,靜止時出現抖動,拿東西或活動時有所減輕,而在緊張、著急、生氣時抖得更明顯,入睡后抖動消失。靜止性震顫往往從一側手開始,波及整個上肢、下肢、面部,多為不對稱性。
運動遲緩的患者會覺得動作緩慢、身體發僵,感覺行動變得笨拙了,不像以前靈活,連走路都是邁不開腳的“小碎步”。患者最常見的表述是“自己覺得手發笨了,打雞蛋、切菜、刷牙不像以前了,走起路來胳膊也不甩動”。患者還會呈現出面無表情的樣子,像戴了面具一樣,被稱為“面具臉”。在疾病的后期,很多患者不容易維持身體平衡,稍微有不平坦的地方就可能摔跤。有的患者還越走越快,不能停下來,甚至前面有障礙物也不會躲閃,這稱為“慌張步態”。
肌強直的患者關節、肌肉僵直,出現在面部,則表現為表情僵硬、眨眼少,俗稱“面具臉”。出現在四肢,就會有關節僵硬變形、活動時很沉重或沒有力氣的感覺。
高危人群干預患者治療康復
全程管理延緩癥狀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陳蕾說,帕金森病目前以臨床發病為界,之前稱為前驅期,之后稱為臨床期。臨床發病癥狀主要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肌強直等運動癥狀為主。前驅期癥狀多為非運動癥狀,可以在運動癥狀發生前5至20年就出現,并伴隨帕金森病患者一生。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程,帕金森病的治療目前強調從前驅期干預到臨床期治療、康復的全程管理。如果65歲以上男性,出現持續性的嗅覺減退、便秘、抑郁、睡眠行為異常等情況,則視為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可實施飲食、生活方式等干預,同時應密切注意自己是否有運動遲緩、邁不開腳步、手抖等情況,一旦發現要盡早就醫。
陳蕾說:“目前帕金森病尚無法治愈,但已經有藥物可以延緩進展、減輕殘疾、提高生活質量,其中關鍵要實現早診斷,早治療。”調查發現,臨床發病后1至3年內便開始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等方面明顯優于發病后4至6年才開始治療的病人。可喜的是在我市環湖醫院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中心,多數病人都是出現運動癥狀的一年內來就診。每次門診中,陳蕾接診的帕金森病患者約有25%是新患者。
“單純的腦部影像檢查不能確診帕金森病,只是幫助排除一些疾病,而診斷需要結合病史、查體等綜合判斷。”陳蕾說。一旦診斷為帕金森病,治療首選用藥,且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用藥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其個體化差異較大,需要專業醫生的精細調整,以達到療效最佳、維持時間更長而運動并發癥發生率最低的目標。手術治療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統計顯示大約有一半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從手術獲益。治療期間,患者要按照醫囑定期復查。患者在服藥的同時可以開展健身操、太極拳、慢跑等運動以及進行語言障礙訓練、步態訓練、姿勢平衡訓練等康復療法,這些對改善癥狀乃至延緩病程的進展有一定幫助。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2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
頭條 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