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世間的學問有三種:真學問、純學問、偽學問。真學問,既有求知的熱情,又有思想的銳利,同時還有對社會的責任感。馮天瑜先生做的就是大問題、真學問。做的是歷史,關注的是未來。”聽到馮天瑜先生病逝的消息,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電話采訪時,何卓恩感慨地說。
何卓恩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最近正從事“馮天瑜學術口述史”的整理研究工作,可惜,還有最后的兩三次訪談還沒來得及做完。斯人已逝,道德文章成絕響,馮天瑜的《口述自傳》終留下些許遺憾。
【資料圖】
勤奮
馮天瑜先生生前在病房筆耕不輟。
最后去看望馮先生時,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華對病房里的兩箱書籍和書稿印象深刻,“把病房當書房,馮先生住院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工作。”
作為學者的馮天瑜一生筆耕不輟,留下數千萬字的著述,而幾乎所有的人異口同聲地說,這源于他的勤奮。
何卓恩講起一件類似的事情,有一年他因為眼疾入院,正好和馮先生同院,而馮先生也剛剛做完心臟手術。何卓恩來到馮天瑜的病房探望,看到他至今難忘的一幕:馮先生打著繃帶,滴著吊瓶,正在病房里寫作書稿。“我真非常感動。他太勤奮了一點,剛剛做完手術,胸口的那個疤還沒有完全復原呢。”
“除了有段時間打打乒乓球,他幾乎沒有任何休閑,其實是挺‘無趣’的一個人。工作永遠是唯一。”楊華回憶起和馮先生的多年交往,實在想不出他有什么工作之外的愛好,“哦,他喜歡看球,但從不踢球。”
守大樓的楊師傅向楊華講起的一件事讓他忍俊不禁。一次大年初一,馮先生一如既往到人文館上班,額外帶了兩包煙給守門的楊師傅,感謝他給自己開門。“不是這一年春節如此,馮先生是年年如此,是他生活的常態。”
馮天瑜還向楊華講述了在日本的一個特殊儀式。馮先生60歲時到日本講學,也是如國內一樣,一頭扎進當地大學的圖書館,每天第一個進去,最后一個離開,從不間斷。最后臨回國時,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全體夾道歡送,“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從沒見過一個如此刻苦的學者。”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羅福惠教授在一次采訪中曾評價馮天瑜:“三國時魏人董遇常教人利用‘三余’時間治學,稱‘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而馮先生不僅善用‘三余’,連會議之余、觀賞之余、飲食娛樂之余都統統利用上了……”
簡樸
馮天瑜先生(左二)生前出席馮氏捐藏館落成儀式資料圖。
和勤奮相伴相隨的是簡樸。一個人心無旁騖,自然也就不會注重其他,楊華說:“以他的資歷,收入可觀,但他幾乎不懂消費。”
馮天瑜有個外號“短褲教授”。楊華親歷其事。有一年一個日本學者代表團來武大訪問,楊華鄭重地向他們介紹說,下面向你們介紹我們的大學問家馮天瑜先生。馮先生走上臺,“他就穿著一件襯衫,里面估計也沒有背心,下面穿一件短褲,就這樣和日本學者寒暄。交換名片時,他然后轉頭問我,你還有我的名片嗎?他自己從不帶名片,我在錢包里到處找,找了一張,很臟,破破爛爛的。他就將這張名片遞給人家了。”楊華將馮先生的不修邊幅歸為“他真的不是太講究”。
對錢沒有概念,對消費沒任何興趣,“父母一生清貧自守,淡看金錢,‘有飯吃即可,何必追求多財’是馮家口頭禪。”馮天瑜曾經說。馮天瑜出身書香之家,父親馮永軒是史學教授,早年就讀武昌高師(武漢大學前身),從學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侃,后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第一期,師從梁啟超、王國維。從珍藏王、梁等學者的墨寶開始,馮永軒開始了他40余年的收藏生涯,包括書畫、錢幣等,數量可觀,且多精品。這批家藏中,有曾國藩兄弟、左宗棠兄弟的信函,有學者章太炎、康有為、梁啟超、黃侃的條幅,兼具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2018年,馮天瑜將這批長達半個世紀的收藏珍品“馮氏三藏”(書畫、信札、錢幣)悉數捐給武漢大學,武大為此專門設立“馮氏捐藏館”。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劉禮堂教授全程見證了這件事,他接受采訪時表示:“馮老師的捐贈價值是很高的,要是拍賣的話當時估值過億。他都捐給學校了。他心中有情懷,而沒有金錢。”
球迷
這是2021年春節馮天瑜先生在家中。
馮天瑜不太愛運動。據楊華回憶,他52歲剛調到武大,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師,邀請他打乒乓球。球臺在棕櫚樹下,據說棕櫚樹果實的氣味對人體有好處,他也就打了一段時間,后來也沒有堅持。此外,他就對看足球有興趣。遇上重大的國際比賽或自己心儀的球隊球星的賽事,常常不顧自己的年紀與疲勞,甚至半夜起床守著電視機。
他每屆世界杯時都要預測勝負,最近幾次基本都預測對了。去年底的世界杯進四強的幾支球隊也都說準了,馮天瑜在12月16日下午發信息告訴楊華說:“前幾天四強賽前夕吾作預測:上半區阿根廷勝克羅地亞,下半區法國勝摩洛哥。決賽阿根廷勝法國,季軍賽克勝摩。前半段預測已證明全對。后半段阿勝法,并無把握。法的姆巴佩的快速銳進、射門,格里茲曼冷靜、精準組織,吉魯的高點搶攻,皆世界頂級,開戰不久我即稱法是有冠軍相的兩三支球隊之一。但我更看好阿根廷,除梅西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絕妙傳球,為隊友屢創射門機會,他自己又可突然帶球突破高水平防守者,在小角度處將球射入網窩,當下球壇并無二人。”楊華感覺他偏愛梅西,對其球品和人品贊美有加。
長江日報老報人羅時漢與馮天瑜相識始于長江日報《黃鶴樓》城周刊創刊時,羅時漢聘請馮天瑜擔任長江日報的文化顧問,其后一直保持密切聯系。
羅時漢接受采訪時也特別聊起了去年底的世界杯。馮天瑜曾說自己對門牌號、電話號碼等數字有“健忘癥”,常常回答不出剛購買的商品的價格,甚至連朋友的姓名都會忘記。但對國際上的大牌足球明星的上場號碼和一些關鍵賽事的比分,馮天瑜卻記得準確無誤,他自己也為此頗為自得。2022年12月5日至22日期間,馮天瑜經常在微信上和他聊世界杯,預測球隊的輸贏。12月19日凌晨3時,馮天瑜看完世界杯決賽,激動地發信息給他:“阿根廷獲冠,潘帕斯雄鷹高舉大力神杯,四強戰全部預測正確!”
當時的馮天瑜正忍受著病痛的折磨,羅時漢說:“他看世界杯能減輕身體的部分痛苦。更重要的是,他樂觀豁達,始終有著孩童一般的天真和好奇心。”
武漢出版社城市文化中心主任胡新多年來一直為“馮氏三藏(書畫、信札、錢幣)”的出版盡心竭力,他和馮天瑜的聯系也定格在12月19日。馮天瑜看完球賽,給他發微信:“18日晚終于完成了我最后一次練智、樂心的預測(四強以下四場預測全準)。諸君看下屆、下下屆、下下下屆……勿忘告吾關鍵消息。”
心愿
馮天瑜先生生前最后一部著述《周制與秦制》手稿。
記者問胡新,馮先生晚年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胡新想了一下,應該是《周制與秦制》這本書的出版,他傾注了太多心血。這本書現在在商務印書館進入出版流程,但馮先生來不及看到了。
《周制與秦制》一書從提綱到成稿,馮天瑜一方面自己不斷修改,一方面廣泛征求學術界同仁們的意見,包括朋友和晚輩的意見,大家回饋不同的想法,有的溫和,有的嚴厲,他就重新做一些思考,一些補充,一些完善。絕大部分意見他都吸收,但堅持己見的他仍然堅持。一改再改說明他的思考從未停止,“其間不知道修改了多少稿,連書的責任編輯都不知道哪一版是定稿。”楊華說。
為什么成稿如此艱澀?楊華認為,這體現了馮先生“看大勢”的歷史情懷。何卓恩也認為,從人文層面深入到比較具體的制度層面,從制度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文化,“我覺得馮先生除了是一位學術大師,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歷史大視野,關注的是中華文明未來的走向”。
情懷
馮天瑜先生生前在病房撰述不輟。
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鉆研,以學術為生命的執著探求,成就了馮天瑜,用其一生在浩瀚的歷史中擷取精粹,以求真求實的態度治學,只為守望中華文化的燦爛星空。
2022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向全省干部群眾推薦了四本好書,其中就有馮天瑜編著的《長江文明》,該書綜合介紹了長江全流域的文明發展歷程,通過與同緯度其他大河流域的對比研究,闡明了長江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文化優勢,說明了長江文明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此外,在大歷史的視野下,對長江經濟帶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做出了點評。
劉禮堂教授最后一次見到馮天瑜是到他的家里,向他匯報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工作。“我們擬編了一本《長江文明研究》雜志,請馮老師做學術顧問。馮老師寫的《長江文明》在學界影響比較大,是一項開創性工作。到馮老師家里,看到他的精神非常好,狀態也非常好,他一一審核雜志章程、規劃,親自擬定辦刊宗旨。他還準備指導我們編《長江文明大詞典》。”
近十余年來,馮天瑜不顧罹患重病,盡心全力推動長江文明的傳承弘揚發展,先后指導武漢市建設了“長江文明館”、聯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了兩屆“大河對話”、策劃長江文明之心及東西山水人文綠軸等城市重大戰略布局。
馮天瑜認為,包括長江文明在內的中華文化是全球第一代原生文化里非常少見的沒有中絕而且至今還充滿活力的文化。“我覺得就它本身的精神而言,有兩層精義最重要,一個是自強不息,永遠奮力前行;一個是厚德載物,包容萬象,異文化(如古之佛學,今之西學)來了之后,雖然也發生沖突,但中華文化能夠接納消化,以壯大自身,這是它能長期延續的原因。”
故土
馮天瑜先生生前在書房工作。
2010年,羅時漢的《城市英雄——武昌首義世紀讀本》即將出版,馮天瑜欣然為之作序。他自述和羅時漢一樣都是武漢的“土著”,評價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無疑是武漢奉獻近代中國的厚禮,使這座城市第一次在亞洲乃至世界以英雄氣概而一舉成名,這是我們永遠值得自豪的寶貴記憶。”
羅時漢說,馮先生特別具有鄉邦情懷。有一次,馮天瑜專程來他漢陽家中,兩人一起去探訪漢陽古城的共勉街牌坊和石榴花塔。馮老師非常重視民間傳統文化,說這些漢陽故事值得好好講述和傳播。
“馮先生關心我,其實也是關心武漢這座城市的文化。” 羅時漢說。
武漢黃陂楊樓子榨坊博物館申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馮天瑜欣然接受農民館長楊德元的邀請,前往指導,為申遺工作鼓勁加油,義務擔當顧問。
在張之洞博物館原館長顧必階的心中,馮天瑜是很好的導師,也是很好的朋友。顧必階說,馮天瑜長期研究張之洞,寫了多部著作,他一直關心張之洞博物館的創辦和建設,組織和參加了多場學習會、交流會和座談會,也欣然接受邀請為老館和新館的前言作序。“為了保護好張之洞這張城市名片,保護武漢的工業遺產,延續城市文化,馮先生傾注了大量心血。”
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兩院院士李德仁及妻子朱宜萱與馮天瑜相識半個世紀之久,相交甚篤。聽到馮天瑜病逝的噩耗,李德仁夫婦錯愕不已,悲痛萬分。回想起至交好友的一生,李德仁評價說:“他學殖深厚,知識淵博,著作等身,在史學、文學、哲學、戲劇、書畫等領域均有極深的造詣,是享譽世界的文史名家。”
道貫古今文化史,研精中外圣賢書,是馮天瑜這位“文史名家”為學的路徑。劉禮堂多次向馮天瑜請教學問,記者問:您跟馮老師交往這么多年,您覺得他的個性里特別突出是哪方面?
沉吟片刻,劉禮堂說:“我面對的是一位如沐春風,充滿智慧的人。”
(長江日報記者周劼 汪洋 圖片提供:胡新 劉禮堂)
【來源:九派新聞綜合】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3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
頭條 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