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者
【政策解讀】
【資料圖】
一場從觀念到體系的變革突破
近日,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的通知》,力爭利用5年時間,有組織推動1000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1萬家以上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共同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推動高校與企業強化創新合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校企合作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過去40多年取得了相當的進展。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高校與市場接軌,結合企業反饋的需求,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培育社會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表明,校企合作可促進高校與企業信息及資源共享,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同時節約教育與企業成本,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雙贏模式。
同時,在校企合作發展過程中,部分合作模式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存在針對性不強、規模不大、效率不高等機制性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市場主體與高校展開新一輪探索。比如,有的企業通過打造面向高校學生的開源課程和實踐培養方案,為培育開源人才生態、促進產教相長作出了創新性嘗試。經過產業界和學術界持續努力,校企合作成效獲得顯著改善。
高校和企業之間開展產學研合作,是推動校企合作走深向實的重要方面,面臨不少體制機制障礙。這次集聚三部門力量推出“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重在補短板,發揮政策助推作用。從三部門的構成來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調動高校和企業雙方主管部門的參與度,利用各自職能和資源優勢,推動校企雙向發力,發揮高校基礎研究優勢和企業產業化創新優勢;另一方面,能夠進一步突顯知識產權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打破產學研過程中的機制性障礙,探索更多新模式和新機制,推動校企協同創新與深度融合。
創新校企合作作為一場從觀念到體系的變革突破,關鍵在于充分調動校企積極性和各方面優勢。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和產業化落地載體,推動二者加強協同創新,要聚焦企業創新需求,支持創新創業發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健全完善法律制度。為此,應從三方面力促校企深度融合。
其一,激發精準協同創新活力。加快構建高質量高校科技創新體系,推動高校基于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不同層次需求,加強產學研合作,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實現企業需求與高校創新資源精準對接。創新對接合作方式,運用信息化、數字化等手段建立完善校企對接常態化機制,降低對接成本,提升對接效率,促進協同創新。瞄準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有力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其二,加強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知識產權是高校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連接創新與市場、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紐帶。應加快高校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促進專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專利技術在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推進實施一批高校專利開放許可項目,推動高校專利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完善從“1”到“N”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有效經濟產出;強化知識產權立法保護,提升法治化水平。
其三,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級形態,應做好頂層設計并制訂實施路徑,采取有效的人才獎勵機制,為產教融合搭建快車道。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將企業與社會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人才職業素養與實踐能力,促進產教融合進入良性循環。要強化市場主體地位,重點破解人才培養瓶頸,使產教融合真正滲透到人才發展的全周期,努力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文/朱克力)
【延伸閱讀】
“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重點任務
(一) 協同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推動高校與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圍繞企業創新需求,探索建立“揭榜掛帥”機制,通過企業出題、協同答題的技術攻關模式,提升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效率。支持重點“小巨人”企業將財政獎補資金用于開展校企創新合作。
(二)推動打造一批創新聯合體。支持高校和龍頭企業、中小企業聯合組建重點實驗室、研究院、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產學研基地等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探索專利所有權共享、收益權讓渡等合作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共享共用。指導做好創新聯合體的知識產權歸屬和收益分配工作,鼓勵參照使用《產學研合作協議知識產權相關條款制定指引(試行)》,防范知識產權糾紛風險。對于協同承擔攻關任務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創新聯合體,支持建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三) 優化整合一批技術創新平臺。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布局,強化頂層設計,以重大攻關任務為牽引,優化集成攻關大平臺建設布局,為關鍵領域發展提供支撐。組織開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優化整合,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圍繞關鍵核心技術、行業共性技術突破以及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吸納龍頭企業和優質中小企業作為參與共建單位,通過調整、充實、整合等方式,推動工程中心持續強化創新能力,切實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四)探索選聘一批專家教授作為中小企業技術導師。實施“校企雙聘”制度,遴選一批專家教授擔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導師,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技術咨詢指導等支持,促進專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專利技術在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實現帶去一批技術、推動一批項目、解決一批難題。
(五)擇優派駐一批博士生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組建“藍火博士生工作團”,根據地方及企業技術需求,每年組織在校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師等深入企業,為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服務,幫助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同時擔任企業的高校聯絡員,作為企業聯系高校的橋梁和紐帶,幫助企業對接高校創新資源。
(六)推進實施一批高校專利開放許可項目。組織高校積極參與專利轉化專項計劃,篩選有市場化前景、應用廣泛、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參與專利開放許可,鼓勵探索分階段許可等多種定價模式,降低中小企業技術獲取成本。組織專場對接活動和線上專區,集中發布開放許可專利信息,推動高校專利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七)培育孵化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和大學生利用原創技術創辦中小企業,引導高校專家團隊、大學科技園、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加大對其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推動高校孵化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
實習編輯:徐喜琳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