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恩博
在全球多個經濟體通脹率創 40 年來新高的背景下,中國最新公布的物價數據呈現鮮明反差。
(相關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 9 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 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 2.1%,比上月回落 0.7 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由上月上漲 0.9% 轉為下降 1.3%。
分析認為,中國物價運行保持總體穩定,通脹壓力減輕。但 CPI、PPI 同比漲幅雙雙回落,亦讓市場出現對通縮的擔憂。
菜價下跌抵消豬肉價格上漲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分析稱,10 月份 CPI 同比較快下行,除上年同期基數抬高外,主要源于當月蔬菜價格下跌,抵消了豬肉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拉低食品 CPI 漲幅。
官方數據顯示,10 月份 CPI 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 7.0%,漲幅比上月回落 1.8 個百分點,影響 CPI 上漲約 1.26 個百分點。
食品中,鮮菜價格由上月上漲 12.1% 轉為下降 8.1%;鮮果價格上漲 12.6%,漲幅比上月回落 5.2 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上漲 51.8%,漲幅比上月擴大 15.8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前期國際油價下行也帶動國內成品油價格環比走低,同比漲幅收窄。
10 月份,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 1.1%,漲幅比上月回落 0.4 個百分點,影響 CPI 上漲約 0.88 個百分點。其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分別上漲 12.5%、13.5% 和 5.6%,漲幅均回落較多。
從環比看,10 月份 CPI 上漲 0.1%,漲幅亦比上月回落 0.2 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 0.1%,漲幅比上月回落 1.8 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繼續持平。
此外,10 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 CPI 同比上漲 0.6%,漲幅與上月相同。
展望未來,作為物價主要 " 推手 " 的豬肉價格漲勢放緩,有望令 CPI 繼續走低。
" 當前豬價上漲的幅度實際上已經超出基本面可以支撐的范圍。"太平洋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尤春野說,回顧過去幾輪豬周期經驗,除去非洲豬瘟導致的 " 超級豬周期 " 之外,本輪豬周期去產能幅度并不大,但價格漲幅遠遠高于以往幾次。其中可能有養殖戶基于上一輪豬周期經驗而過度壓欄惜售的情況。11 月份以來豬肉價格已開始回落,其趨勢可能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
王青預計,在豬肉價格基本見頂、蔬菜價格同比降幅擴大,以及消費偏弱繼續抑制核心 CPI 漲幅的前景下,11 月份 CPI 同比或進一步下降,四季度物價回穩已沒有懸念。
多重因素致 PPI 同比轉降
10 月份 PPI 同比由漲轉降,亦有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的影響。
其中,生產資料價格由上漲 0.6% 轉為下降 2.5%;生活資料價格上漲 2.2%,漲幅擴大 0.4 個百分點。調查的 40 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價格上漲的有 27 個,比上月減少 3 個。
據測算,在 10 月份 1.3% 的 PPI 同比降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 -1.2 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 -0.1 個百分點。
專家分析稱,總的來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同比增速回落,旺季后煤炭價格向下調整,疊加去年高基數效應拖累,整體上為 PPI 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同比漲幅帶來下行壓力。
從環比看,部分行業需求有所增加,10 月份 PPI 由上月下降 0.1% 轉為上漲 0.2%,結束連續 3 個月的負增長。生產資料價格由下降 0.2% 轉為上漲 0.1%;生活資料價格上漲 0.5%,漲幅擴大 0.4 個百分點。
王青表示,進入 11 月以來,國際油價漲勢較快,國內工業品價格繼續呈現漲跌互現、整體平穩的走勢,預計 PPI 環比將延續正增,這將帶動 PPI 新漲價因素繼續改善。但因上年同期基數依然偏高,11 月份 PPI 翹尾因素持平 10 月份。因此,11 月份 PPI 同比回正難度較大,但同比跌幅有望收斂至 0.5% 至 1.0% 之間。
是否存在通縮風險?
" 一般來說,CPI、PPI 價格需要出現連續 3 個月到 6 個月的負增長才可以技術上被定義為通縮 ",但在龐溟看來,本輪的 PPI 負增長不會延續那么長的時間,更多只是 " 高基數效應、翹尾因素 " 的影響。
他進一步指出,從 CPI 和 PPI 綜合走勢來看,中國短期內仍不存在通縮風險。但刨除高基數效應、翹尾因素之外,核心 CPI 偏弱、PPI 同比下行至負區間,體現出國內消費需求仍偏弱,疊加海外需求疲軟。
內需不足,也是當前中國經濟需要應對的主要挑戰之一。當前政策更應關注核心 CPI 疲軟和 PPI 的通縮壓力,優先考慮提振內需。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隨著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不斷收緊,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由前期單邊上漲轉為寬幅波動,中國面對的外部通脹壓力整體減輕。貨幣政策更應 " 以我為主 ",優先考慮提振內需,實現內部均衡。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認為,在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應更注重需求側管理,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供需兩側雙向發力、有效協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挖掘內需潛力。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