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振興鄉村的總的戰略實施目標,其總體要求是要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這個重大的戰略決策中,以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為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地在其中充當著基礎發展的重要角色。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打破城鄉二元治理結構,辦好滿足鄉村振興需要的教育,是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于培養人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農民素質高低,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而農民素質的高低,則取決于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就是要努力為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改變鄉村落后面貌,首先要培養一代高素質新型農民,阻斷鄉村貧困代際傳遞。因此,讓鄉村貧困地區的孩子接 受良好教育,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鄉村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聚焦農民素質,培養新一代高素質新型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有的題中之義,教育系統責無旁貸。
聚焦"人"的因素,教育應首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抓住"立德樹人"的核心,進一步完善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體系,在各級各類學校當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要全面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使學生作為一個人本身,能夠得到身體、心理和智力的全面健康發展,并符合我國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育方法上,通過統籌協調農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把優良道德品格的養成作為農村一代新人全面發展的底色。
鄉村教育發展,首先要持續發力,辦好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有學上"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的前提下,"上好學""學得好"是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迫切要求,這種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群眾接受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與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就海南來說,幼兒教育要推動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實施好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創新辦園體制,大力支持鄉村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到2020年學前實現毛入園率達到86%,確保農村幼兒"幼有所育",為農村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
九年義務教育在按時序推進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同時,要謀劃好縣域義務教育的高位優質均衡,重點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11個縣(市、區)順利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評估認定,確保到2020年全省25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認定。要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明確推進工作的主體責任、目標任務、時間表和路線圖,全面提升農村教師業務水平和師德素養,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公平、提質量,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真正辦好農民家門口的學校,讓農民子弟不出鄉村,就能享受到與城鎮一樣的優質公平教育。
農村教育既要辦好農村普通高中,更要辦好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中教育的重點 是通過合作辦學等形式,推動每個市縣至少建一所省一級學校,使普通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的大班額,實現有條件、有質量、有保障的普及;普高招生的名額也要向區域內農村學校傾斜。中等職業學校則要對準農村產業需求,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造就一代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懂農業、愛農村的新農民。
同時還要大力興辦社區教育和農民培訓,鼓勵高職院校發揮智力與技能優勢,與鄉村教育活動相連接,提升農民素養,使廣大農民能夠有更多途徑和方法勤勞守法致富。
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接受優質教育,海南省從資助政策、控輟保學、職教扶貧等方面不斷完善教育精準扶貧政策體系,逐級壓實教育扶貧責任,不斷加快推進全省教育扶貧的重大舉措和重點項目,建立起了教育扶貧督導的一系列常態化機制,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教育資助政策,讓每一個貧困生都公平享有接受好的教育的權利。
加快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水平
海南省將"'一市(縣)兩校一園'建設"列入今后五年工作任務,全省教育系統將努力在"十三五"期間實現每個市縣至少引進并辦好1所省級水平優質中學、1所省級水平優質小學和1所省級水平優質幼兒園的目標。同時海南教育的開發與發展又不只體現于"一市(縣)兩校一園"工程,而是會進一步加大力度,面向國內外引進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發揮優質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有效改變海南省基礎教育底子薄弱的狀況,整體提高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引進各層次優質教育資源,"好校長好教師"的培養和引進是其中一項重要工程。這一工程被海南省列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2015年至2016年,共有38名校長和171名骨干教師引進到崗工作;2017年又引進優秀校長17名、學科骨干教師159名,進一步做大優質教師"增量",并在地區指標分配上向貧困地區傾斜,最大限度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與此同時制定《海南省引進校長教師聘期管理暫行辦法》,用制度保證這些校長和教師能夠"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吸引高層次人才到海南學校從教。
一方面是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是大力加強當地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健全師資隊伍培訓的常態化機制,建立和完善追求品質、體現特色的"名校長""名教師"培養體系,并把教師隊伍建設的工作重點放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培養上,建立引導優秀教師到農村地區長期從教的機制,力求培養出一批有能力、有素質、具有本地特色的名校長、名師和專業(學科)帶頭人,全面提升本地教育發展水平。
堅持辦學宗旨,用學校文化引領鄉村文明
鄉村辦學,既是培養人才的需要,更是傳播文明的需要。展望未來,這可以說是我們始終都要堅持的鄉村辦學宗旨和初心。
農村青少年學生是我國農村的未來,農民的希望。農村學校文化建設應圍繞辦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凝練學校文化;應以立德樹人為主線,著力引導農村青少年學生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應有目的地培育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堅決遏制黃、賭、毒的侵害和影響,以農村學校師生的良好風尚,帶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還廣大農村清風正氣和一片藍天。
要打造優秀的學校文化,把鄉村學校辦成文明綠色的窗口和基地,展示其嚴謹的管理風格,良好的學風校風,規范的師生行為,并使學校影響進一步擴大,用學校良好的清風正氣助力鄉村現狀的治理和改變,引領鄉規民約向善向好,讓美麗校園成為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的原點和輻射源,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一場"拔窮根"的戰役。中國要富,要強,要美,離不開廣大中國農村的振興和發展;而農村要富,要強,要美,離不開新型鄉村建設者的勞動;農村新型人才的培養,則離不開農村教育的發展。只有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用文化和智力阻擊貧窮和落后,才能從根本上切斷貧困進程,以絕后患,讓農村的新生代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治本之策。
以人民為中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海南教育三十多年,得到了國家的強力推動和大力支持,海南省委省政府也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從機制上保證了現代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結合。在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海南教育也必將隨著國家戰略的進一步推進,以傳統為基礎,發展公平教育,提高辦學水平,辦出海南特色,推動海南教育的均衡、快速發展,助力海南經濟、文化的健康高速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可以說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宣言書、路線圖、動員令和總綱領。"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如一聲聲號角,吹響了教育人書寫"奮進之筆"的集結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教育系統理應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更扎實的工作作風,為加快建設美好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