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文化積淀深厚的百年知名學府,如何讓校訓、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和現代文明新風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西北大學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他們的追求、情懷和擔當。
“西北大學的百余年歷史,淬煉出了歷久彌新的大學精神。特別是我們的校訓——‘公誠勤樸’,凝聚著西北大學的精神與靈魂,是西北大學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滋養了一代代西大人成長的文化沃土,是校園文明的鮮亮精神底色。”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動情地說。
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滿懷信心地說:“現在,我們正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魂聚氣,讓文明成為一種自覺習慣、一種大學文化,讓文明校園的‘西大氣象’得到充分彰顯!”
好老師傳承校園文明
在西北大學,有兩位耄耋老先生至今依然活躍在教書育人一線,并受到90后年輕人的熱情追捧。一位是85歲的著名數學家王戍堂先生,另一位是年逾九旬的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史家張豈之先生。
每周三和周日下午,王戍堂總要如約來到教室,義務為學生們上課,與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探討“科學就是奉獻”的話題。“我希望通過教學,把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和過去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傳遞給如今的學生。”王戍堂說。而張豈之每一學期都會走進“西北大學侯外廬學術講座”的現場,為師生們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1984年面向全校師生開設“可愛的祖國”系列講座算起,在他的推動下,西北大學已堅持34年系統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激勵了幾代西大學子主動親近傳統文化、領略思想智慧雋永之美。“雖然我已經90多歲了,但我一定會用剩下的時光,把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心得,送給全國的讀者們。”談及想法,老人情之切切,風骨依然。
在西北大學這所百年學府,像王戍堂、張豈之這樣率先垂范、身體力行,默默地在一方講臺上堅韌而持續地書寫治學故事,像標桿與風帆一樣指引著萬千學子感受、詮釋、傳承著“文明”的高貴品格的老先生,還有很多很多。
在西北大學侯伯宇先進事跡展覽館,“緬懷西大先輩”主題活動正在這里舉行。記者和師生們一道,站在侯伯宇先生塑像前,聆聽先生的先進事跡,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現場不時有師生落淚。作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侯氏理論”的創始人,“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精心育人、甘為人梯,頑強拼搏、不畏挫折,樸實無華、淡泊名利,愛黨愛國、矢志不渝”,是侯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更是西北大學和全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照耀下,西北大學先后涌現出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國偉、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耿國華等優秀教師群體,他們扎根西北、潛心育人,引領著文明校園的高尚師德。”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孫國華說。
大學精神滋養校園文明
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北大學校訓,彰顯著“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不誠無物”的優秀品質、“勤則不匱”的責任擔當、“抱樸守真”的價值追求。
“通過長期、系統的精神引領和潛移默化,我們讓大學精神在師生的頭腦中不斷萌芽壯大,啟迪智慧、厚植德行、成風化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西北大學副校長王正斌說。
新學期,每一名走進學校的西大學子,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鐫刻在一方巨石上的“公誠勤樸”四個樸實而厚重的紅色大字。在校史館、在城固辦學舊址,在王戍堂、張豈之等先生的課堂里,在侯伯宇先進事跡電影里,在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校友訪談錄里,在“最西大學子”頒獎典禮上,西大精神都如一掬清泉潤澤著師生的心田。
每一年的畢業季,西北大學的每一名畢業生,都會收到母校贈送的一方藍田玉印章。藍田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質樸與“公誠勤樸”的精神不謀而合,玉的側面鐫刻著校訓,底部刻有每一名畢業生的姓名。離校之際,畢業生們都會手持印章,將姓名蓋在象征著母校辦學歷史的長卷之上,讓“恪守精神傳統,實現人生價值”的約定在長卷上永久定格。
每一屆的迎新晚會、畢業音樂會,西北大學師生排演的校園文藝精品節目——《英雄如歌》都會如期上演,獻身祖國石油事業的楊拯陸、知識分子的楷模羅健夫、舍己救人的烈士郭峰和侯伯宇、龔全珍等師生先進典型群體的事跡被一次次再現,西大精神被具象為可感知、可學習的鮮活事例,成為西大學子一生眷戀的力量源泉。勇救落水老人的西北大學孫文睿同學說:“母校精神的潛移默化,為我的精神世界打上了愛祖國、愛人民的烙印,給了我見義勇為的勇氣和底氣。”
這就是大學精神的力量,這就是西大精神的滋養,引領師生始終保持高遠的追求,在奉獻社會中體悟大學精神、傳播校園文明。
先進思想引領校園文明
西北大學思政課微信平臺“思想者之家”,曾有一條名為《假如馬克思也有朋友圈》的推送,引發了師生們的廣泛關注。一臉大胡子、滿臉深刻嚴肅的馬克思,在朋友圈里“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堅持、時時困窘的生活、溫馨的愛情和家庭、與恩格斯等人之間感人至深的友情,還有對待對手的毫不妥協。馬克思的生活故事,使同學們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圖景,觸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溫度”。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倡導推廣的“敘事式”教學法和“反轉課堂”,以“講好故事,說清道理”為邏輯,在老師的指導下追溯、探索故事的指向以及蘊含的理論原理,由學生講經典故事、歷史故事、現實故事和身邊故事,引發思考和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表示:“理論原理是通過感受、學習和思考,和老師一起‘找到’的,而不是‘硬塞’給我們的。一條條枯燥的原理與現實結合起來,變得有了生命,自己也由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了一個主動的學習者。”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強教授說:“思政課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念,開展‘敘事式’教學和‘反轉課堂’。這不僅能激起同學們追索知識的熱情,更有助于他們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接受馬克思主義。”
在這樣的上課方式的推動下,西北大學學生自發成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年研習社”和“紅桅桿”理論學習社團,成為全校學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有力倡導者。
據統計,西北大學95%以上的學生參加過志愿者服務活動,68%以上的同學能堅持經常參加,60%的學生參加了志愿者服務社團。師生中涌現出了全國優秀志愿者、建功立業先進典型、“四個最美”志愿服務先進典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青春榜樣,彰顯著先進思想的強大生命力。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