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應該是課堂。從課堂教學角度看,要使核心素養落地,還需要借助于課堂學習活動的創新。
課堂活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
新課標指出,高中生物學科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學生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又可以用于適應和改造新環境的品格和能力。相關理論認為,活動是人類與周圍客觀事物交流和改造的過程,是人類完成對客觀環境認識和需要的目的過程。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是在其完成某種活動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學習活動是指學習主體在一定的環境中,在一定的任務驅動下改進原態(學習活動前學習者的素養狀態)生成新態(學習活動后學習者的素養狀態)的過程,它隸屬于活動范疇。這種概念的內在關聯性告訴我們:課堂學習活動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學習活動設計是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下面詳細地分析學習活動設計的幾個關鍵點。
課堂學習活動應指向于概念的建構
活動任務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中心點,其意義在于讓學習者明確學習的目標。那么學習活動任務的設計應該指向哪里呢?高中生物學科新課標指出:“內容聚焦大概念”“讓學生理解和應用概念,發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學習活動任務的設置應該指向于重要學科概念的構建。
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雖不等同于生物學概念,但涉及眾多概念的概括和抽象,需要多個概念支撐。例如,有關結構與功能的觀念需要分子水平(蛋白質通常由20種氨基酸分子組成,它的功能取決于氨基酸序列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細胞水平、個體水平及生態水平等多個概念共同支撐。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構建概念的過程,也是發展自己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在新課標中概念的編排是立體的、以單元為單位的,指向概念的學習活動相應也應是立體的、以學習單元為單位的。以染色體相關學習內容為例,活動設置如下:
活動1:從染色體組型角度分析蜂王、雄蜂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
活動2:從“全能性”角度講述蜂王產生的卵子的染色體組成。
活動3:從蜂王產生的卵子的染色體組成出發,闡述染色體組的特點。
活動4:構建染色體組與生物倍性的關系模型。
課堂學習活動應始于真實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曾指出,知識轉化為素養需要“情境+反思”。這里的情境應當是真實的而不是假設的,虛假的學習情境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思考,還會阻礙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虛擬的問題相比,真實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比如,只有了解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生存空間受到的擠壓、身心健康受到的摧殘,學生才會發自內心地想去幫助他們,才會形成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社會責任意識并付諸行動。
同時,基于真實情境所產生的問題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問題。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往往是一個不完整的問題,即沒有解答學生離開學校后將要面對的真實問題。例如,按照新課標要求,在講述“乙烯等植物激素及其類似物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這一問題時,涉及生物學科知識,同時也涉及社會責任問題。在設計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用“果農濫用催熟藥劑乙烯利導致1萬公斤葡萄被銷毀”這一熱點社會新聞作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討論。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名高中生如何行使自己的社會責任?有一名學生提出:“擬寫一個禁止催熟藥劑濫用的提案,在老師的幫助下完善提案,將它呈交給兼任市政協委員的本校老師,從而引起相關責任部門對此事的重視。”教師再以學生建議為起點,組織學生課前通過社會調查、文獻檢索、訪談等形成提案,課中通過小組匯報、討論等形式展開提案論證,課后完善提案、開展進社區宣講等活動,從而在幫助學生構建概念的同時內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堂學習活動重在“知識的重演”
在傳統課堂中,學習活動往往是從教師講授概念、原理開始的,即是從人類認識的結果開始的,讓學生直接了解概念雖然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容易忽視學生的認知過程,無助于學生素養的形成。
“學習重演論”認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一個時期、一個時期地復演人類理智發展和道德發展的各個階段。U型學習理論指出,學習需要讓學習者經歷一個知識的還原與下沉、經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的過程。因此,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要引導學生回溯到知識創生時的原始狀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我們把基于“U型學習理論”的學習過程稱為知識的重演,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重演知識發生的過程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
這就要求教師重新思考設計學習活動。例如,有關孟德爾定律的學習活動不應該從孟德爾的雜交實驗開始,而應該從孟德爾所處的時代背景開始;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在植物組織培養中的相互作用的學習活動,不應該從植物組織培養的實驗結果開始,而應該從自然界中植物創傷部位的自然分化現象開始;細胞器結構的學習活動不應該從亞顯微結構開始,而應該從顯微觀察技術的發展開始。
教學與評價應該合而為一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學與評價應該是“洗發護發二合一”,即“教一下,學一下,評一下”。因此,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應該有相對應的評價任務。在評價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是如何學習的,相關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他們的知識是如何建構的,等等。教學評價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在此我們關注的主要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如何運用評價這個工具,來診斷并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例如,圖表中前3個學習活動需要設置多項評價任務,來評價學生對染色體組的認知進階,具體到活動3的評價任務可以是:評價并發展學生對染色體組特點的認識水平(外顯的染色體形態水平,內隱的遺傳信息水平)。因此,在學習活動中的評價應該是及時跟進式的,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并能根據評價的結果調整下一階段的學習活動的目標與方法。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