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每天的家庭作業(yè)家長不適合訂正簽字,這樣反映不出孩子對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最近一段時間,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武漢市民劉女士成為班級群里的熱門人物。
因為接連幾次在班級群里被老師@,提醒劉女士要檢查并給孩子每天的作業(yè)簽字,還要在旁邊督促和提醒孩子書寫規(guī)范。讓許多家長意外的是,劉女士直接在群里回復:“如果家長把老師的活兒都干了,還要學校和老師干什么?”這條信息就像一個休止符,一下子阻斷了家長群中以往“老師一條信息發(fā)布,馬上幾十條甚至上百條家長回復”的熱鬧景象。
從中英文繪本、蒙氏教育法,到各種才藝、課程的培訓趕跑……隨著“80后”家長規(guī)模與日俱增,這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提到空前高度,他們更愿意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此,家長和老師的“較量”成為常態(tài),也給家校關(guān)系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家校微信圈成了“小江湖”
“我們班的老師就是每天在微信群、QQ發(fā)布作業(yè),然后要求家長檢查,全部修改正確簽字后上交,如果家長批得不仔細或者第二天作業(yè)有錯,會在群里通報批評。”劉女士無奈地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在家長群里公開回復老師也是沒辦法的事。“家長全部改好,老師根本不清楚學生錯在哪里,也不清楚孩子到底哪些學會了,哪些沒學會。”
劉女士洋洋灑灑的一段牢騷瞬間就在朋友圈火了。她在家長群里的回復擰上了家長群中的討論開關(guān),卻擰開了很多家長的情緒閥門。大家討論的核心是:“如何能不再這樣被老師拽著走”“如何能把對學校和老師的意見表達出來”。
無獨有偶,南京一位媽媽在女兒上學后參加了幾次學校組織的開放日活動,她的帖子在微博和微信圈里瘋傳,文章中寫道:“這些年社會輿論不是一直在討論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嗎?可是你去小學里聽聽課就能發(fā)現(xiàn):下課會有人喊,都去喝水上廁所了,大家聽令而出;上課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課桌上;回答問題都把手舉得一樣高;打開書包所有孩子的書皮都一模一樣;所有的鉛筆都是2H的,連筆尖都要一樣的粗細;連書皮上的名字都要一種式樣寫在同一方位……如此的整齊劃一,6年后,我的女兒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線上的產(chǎn)品?!”
長期以來,家長和老師就是兩個各自獨立但同時又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群體,這兩個群體共同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最應(yīng)該形成合力,但事實上,由于他們各自的出發(fā)點、所站角度、持有的教育價值觀、所處社會地位的不同,常常造成他們之間的錯位、誤解,甚至矛盾。于是,家長和老師之間,常常會發(fā)生或明或暗的較量。
再加上近年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80后”的新生代家長又被各種教育理論武裝到了牙齒,家長和老師更加勢均力敵,這種較量便成了常態(tài)。
新生代家長不一樣了
“書本上理想的教育規(guī)劃、意識是一碼事,但落到孩子身上又是另外一回事。”江蘇宜興外國語學校老師沈杰說,“80后”家長都愿意讓孩子全面發(fā)展,強調(diào)獨立性,但有的家長因為過于強調(diào)孩子獨立性,學習的事放任不管,也讓教師頭疼。自己班上就有一位家長,什么事情都讓孩子獨立完成,可孩子還小,缺乏自覺性,結(jié)果就是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
沈杰說,自己有幾次批評學生,這個孩子會突然說:“我媽媽說這樣不對!”這弄得自己也有點尷尬。“我只能反復與家長溝通,說明培養(yǎng)孩子獨立不是壞事,但基本的學習習慣還是需要家長配合幫助孩子養(yǎng)成。”
采訪中,一些基層教師表示,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個別家長的反應(yīng)比孩子更強烈。在文體活動中,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未能登臺,有的家長就要求班主任給個說法。這些現(xiàn)象雖屬個案,但的確給學校日常教學增添了額外工作。
“我們這代家長對子女教育有著更強的規(guī)劃意識,對學校、老師的認識也不一樣。”濟南“80后”家長朱莉華坦言,對新生代家長而言,學校已不再籠罩著權(quán)威光環(huán),而是與家庭形成了平等的關(guān)系。
濟南市教育局副局長方輝認為,“80后”作為在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經(jīng)歷了國家經(jīng)濟社會高速發(fā)展階段。在求學過程中,又經(jīng)歷了高等教育的擴招,整體知識水平和學歷層次明顯提升,對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關(guān)注。
“可以說,現(xiàn)在是新生代家長養(yǎng)育著新世紀的寶寶。”方輝認為,當前年輕家長懂得不少教育理念,更愿意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但在微觀層面,許多家長缺乏相應(yīng)的方法指導,容易忽視孩子個體差異來追求同質(zhì)化的教育成果。
家校攜手,方能助力孩子成長
“越是那些認真負責的老師越容易跟家長發(fā)生沖突。”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說,過去,家長習慣把教育的責任托付給老師,現(xiàn)在的“80后”家長卻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他們希望參與進來,期待學校和老師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學。于是,家校糾紛頻頻發(fā)生,帶來許多誤會和矛盾。
如何適應(yīng)這一變化?或許家長和學校都有需要調(diào)整的地方。采訪中,半月談記者了解到,一些學校正在逐步打破圍墻,強化與家長的溝通協(xié)作,攜手助力孩子成長。
“學校專門騰出一間辦公室,用作家委會的辦公場所。”濟南舜耕小學的家長委員會會長溫濤介紹說,聯(lián)合會在全校形成了班級、年級、學校三級網(wǎng)絡(luò),每個班級都至少有4名家長參與其中。學校還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邀請不同職業(yè)的家長為孩子們上一堂課,讓不少家長對教師崗位有了新認識。
教育專家表示,教育就像一項工程,老師和家長分別就是甲乙工程隊,最理想的狀況是,他們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順利合作完成了工程。但現(xiàn)實不是實驗室,老師和家長有時會忘了合作而盲目比拼,有時他們會用力過猛忘了界限,有時還可能因為狂風暴雨等突發(fā)事件讓整個任務(wù)停滯……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著他們的合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家長與教師肩負著不同的責任,地位是平等的。這應(yīng)該是建立正常家校關(guān)系的一個基本原則。
專家認為,從一線教育實踐看,維護良好家校關(guān)系需要學校秉持更加開放的理念,身為家長的成年人也需要科學、持續(xù)地成長和學習。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