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手機有限帶入校園。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同時,做好家校溝通,家長應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2月,北京市教委下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的工作文件,要求細化各項工作,將手機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因地因校制宜研制切實可行的校內學生手機管理制度。
文件下發一兩個月了,北京市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做得怎么樣,學校有哪些手機管理的小妙招?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北京史家小學從2017年起,就開始探索在學校進行手機管理。現在,學生不帶手機進校園已是常態。
學校:學生不帶手機進校園是常態
“我們早在三四年前的時候,就從學校角度,對學生手機管理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和規定。為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我們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史家小學副校長李娟說。
有多年德育管理工作經驗的李娟分析,家長給學生配備手機的主要目的是和家長保持暢通聯系。
為了保證學生和家長的暢通聯系,史家小學開通了熱線電話、家校共育的咨詢室和咨詢平臺,每個教師辦公室都配備了座機,對學生免費開放。學生和家長如果有事都能第一時間聯系上。家校之間也能通過各種溝通渠道,互通有無。學生不帶手機進學校已經成為史家小學校園常態。
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學生會沉迷于智能手機,一些家庭還會因為手機引發親子沖突。對于這種情況,史家小學的做法是,在學校就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安排得充實豐富有趣。學校也會把積極的正能量內容,通過廣播、主題班會等形式,帶給孩子們。“學生在學校可以獲得充足的資訊,充實豐富的課程活動安排也減少了學生們對手機的依賴。”李娟說。
家長:放下手機,身教勝于言教
雖然學生在學校的手機管理做得比較好,但李娟覺得學生出了校門后的手機管理,也不容忽視。
“可能有一些家長認為帶孩子很辛苦,甚至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就扔給孩子一部手機玩。雖然看起來給家長帶來了一時便利,家長有了自我空間,好像是手機讓孩子安靜下來了。但從長遠看,孩子養成了對手機的依賴,沉迷網絡。形成壞習慣后,家長再反思,孩子想放下也放下不來了,那時候教育就為時已晚。”李娟說。
“每當看到家長們看著手機的時候,我總是不敢向他們提問,生怕打擾他們,我是多么希望能和他們討論問題、分享我的校園生活啊。我們需要的是父母真心的陪伴,而并非是看著手機的敷衍回答。”史家小學六年級12班梁昱暄說。
梁昱暄提到的現象,在史家小學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源于史家小學2017年開始發起的一項公益項目。
2017年,當時四年級12班學生朱子薇和同學們發起了名為“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的服務學習公益項目,呼吁家庭制定行動計劃表,連續28天,大家每天晚上至少一個小時遠離手機和微信,遠離連續劇、游戲,一起讀書、交流。這個活動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
朱子薇的班主任,項目指導老師陶淑磊介紹:“28天后,我們收回近1000份記錄合格的行動執行卡,統計后每個家庭平均每天放下手機2.2個小時。很多家庭都有自己控制看手機的高招。很多參與的家庭都受益匪淺。活動結束后,很多家庭依然繼續參加‘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的行動。” 這一屆學生畢業后,陶淑磊又帶了新一屆學生,“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項目延續了下來。梁昱暄就是陶淑磊新一屆班上的學生。“經過我們的倡議,我的父母已經把陪伴家人從被動打卡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我感受到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的陪伴是一件多么幸福,多么溫暖的事,我希望這種陪伴能一直持續下去。”梁昱暄說。
“‘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項目意義是希望家長每天有意識地陪伴孩子,可以一起讀書、運動、游戲、看電影、交流等,而不要讓手機成為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屏障。”陶淑磊說,身教勝于言教,家長能每天到家真正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學習、做事、運動,也能促使孩子課余時間放下手機,讓生活更豐富多彩。不做低頭族,也有利于家長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校共育:豐富活動,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家也能有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史家小學進行了家校共育的形式創新。“我們有媽媽讀書會,爸爸運動隊、家長課程等,還有博物館研學項目。”李娟介紹,通過學校搭建平臺,教會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媽媽爸爸和孩子們一起靜下心來多讀書,一起鍛煉身體,一起走進博物館,豐富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親子時間。“這樣,在家庭中,自然而然就會放下手機。”李娟說。
“我們家有了很大的變化。爸爸媽媽放下手機后有更多時間陪我了。我們聊天、看書、運動、聽故事,我跟爸爸媽媽更親密了。我跟爸爸媽媽共讀一本書,還交流讀書心得。我們一起下棋、做桌游,鍛煉大腦思維。我們還去博物館、圖書館,有的時候還去爬山。放下手機后,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史家小學六年級12班學生張煊若說。
“在老師的引導下,幾乎每天爸爸媽媽都會放下手機,抽出時間,陪我看書、運動、聊天、學習......我和爸爸媽媽之間有了更多相處時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有了他們的陪伴,我的童年時光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也多了一份家庭的溫馨。”六年級12班學生徐子晴說。
在陶淑磊看來,如果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家庭是給予他們成長力量的沃土,是激發生活熱情的源泉,那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家庭的溫暖來自于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陶淑磊說。
“手機進入校園的管理,需要我們教育者的智慧,也需要我們各個學校發揮家校共育,做出新探索,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助力。”李娟說。(中國教育報 記者 張春銘 周子涵)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