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最近,有一檔演員比拼演技的綜藝節目,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基本上每周節目一播出,就會迎來一個討論的小高峰。誰演的好,誰演的不好,誰不應該晉級,誰淘汰可惜了……諸如此類的討論不絕于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檔話題度頗高的節目,《演員的誕生》。
《演員的誕生》甫一開播,就成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因為“終于有節目說說演技這回事兒了”。從人們的感慨中,我們不難看出,觀眾對于能看到關于演技的探討、知道怎樣才是好的演技、怎樣才能擁有好的演技,是多么的期待。尤其是在“摳圖”“念數字”“大用替身”等關于演員表演的負面話題不斷出現、一些新生代演員的表演總是備受質疑的今天,認真嚴肅的討論演技,不僅是滿足觀眾的期待,也是為演員這個職業正名。
有一本傳說中的書,因為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而被大家所熟知,但讀過的人可能卻是寥寥。是的,這就是俄國導演、演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探討表演的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其實,翻翻這本書的目錄就可以知道,演戲真的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藝術。比如,第八章“真實感與信念”,比如第十三章“心理生活動力意向的線”,這背后有復雜的人類心理、藝術理論、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問題。老話也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表演,思考這些問題,可能就是熒幕背后的基本功。
對于演員而言,認真而深入思考演技的問題,可能也才談得上嚴肅地對待表演這件事。畢竟,絕非靠吼就能輸出演技,也絕非靠臉就能寫入表演史。那些活到老、演到老的演員,在某種程度上是讓人羨慕的,他們不僅有更長的藝術生命,而且也打開了更多的職業可能性。說到底,以什么態度對待自己職業的問題,也決定了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且,以工匠精神做好表演,不也是對觀眾負責嗎?
這并非是“裝”。今天,觀眾的觀影需求日益多樣化,在娛樂的需求之外,還有文化的需求,藝術的需求等;在純粹為偶像買單的粉絲之外,大部分觀眾越來越關注演員的演技是否到位,劇本是否扎實,制作是否精良。近期一些高口碑的影視作品,無論是一再打破收視紀錄的《人民的名義》,還是在網絡上收獲大批擁躉的《白夜追兇》,都是靠著精湛的演技、跌宕的劇情等讓人津津樂道、念念不忘。在表演領域,演技固然可以是生產力、粉絲固然可以成為經濟,但不可否認的是,打動人心的永遠是那些走心的表演——哪怕一時之間沒有那么紅。
從這個角度看,《演員的誕生》讓“演技”成為一個熱詞,這就是個好事。但正如一位演員所說,“好演員是一個需要時間和生活閱歷錘煉的事情,一個合格的演員必須要有自己的氣質和涵養,而不是通過一檔節目,炫幾個技巧,就能‘誕生’”。的確,一檔綜藝節目或許能讓參與者找回一些作演員的初心,但真正要繼續前行,還需要涵養更多的責任意識、工匠精神。而在觀眾觀影需求不斷提升的今天,演員們也是時候好好思考思考,如何更純粹地對待表演,更敬畏地對待事業?
如果將《演員的誕生》也看作一部戲的話,我們希望的還是戲劇本身的內容更豐富一些,戲外亂七八糟的戲份更少一些,讓節目真正回歸到演技的視角,讓演員能在舞臺上真正激活表演的細胞。這恰恰是節目本身的定位,也是人們對所有影視劇創作的一種期待。
這正是:演員回歸表演,影視方有春天。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