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九派新聞評論員 文和刀
11月21日,河南新密一名高中女老師在給學生上網課時遭遇其丈夫家暴一事在網上曝光。11月23日,據報道,當地派出所稱當日有接到報警,目前二人已和解,該教師身體無大礙。
網課攝像頭記錄下了家暴施暴者無能狂怒的樣子,也將令人膽寒的暴力畫面轉播給了網絡另一端尚還年輕的孩子們。可以想象,當學生們目睹課程被突如其來的暴行中斷,目睹平日敬愛的師長陷入困境卻無法幫忙,會留下怎樣的陰影。
家暴一詞,比起“家事”,更本質的屬性顯然是“暴力”。但它不是那種陽光下的正面對決,反而恰恰隱藏在生活陰暗的犄角旮旯里,是最為人所不恥的那一類肢體沖突行為——它揮拳向愛人,揮拳向更弱者,揮拳向一個或許本來是世界上最不忍心傷害你的人。它訴諸野蠻,訴諸恐嚇,訴諸在公眾監督難以看顧到之處所建立的個人威信。揮拳向威權者尚有可能被稱為勇氣,揮拳向更弱者就只剩下純粹的惡。
不妨承認,在家暴這一場景中,“家”這一概念所關聯的并不是愛和溫情,而是某種“少管閑事”,某種“見怪不怪”。也不妨承認,正是因為這樣的猶疑,有時讓某些人漠視了身邊誰人的眼淚或血痕。我們都知道,或許更親密的關系總是伴隨著更頻繁的沖突可能性,但那永遠不是越過某條底線的理由,也永遠不是你我忽視沖突美化沖突的理由。
“暴”就在那里,無論是不是在一個看似稀松平常的場所發生。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暴日,它的誕生背后也有著一家三姐妹被殺害的慘案。但愿類似的暴力情景不再重演,但愿每一個家庭的生活都和諧平安。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
頭條 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