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楠秾萱 記者 李楠)近年來,有許多學生在虛擬游戲世界還原校園場景,引發眾多網友關注。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的幾名學生也將整個校園在游戲中復刻。主創之一、園藝院學生丁旭杰說:" 在游戲中還原校園,是我們為 120 歲的南農獻上的一份生日禮物。"
△南京農業大學主樓實景圖
14 名在校生變身校園 " 工程師 "
(相關資料圖)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2021 年,南農的 5 名新生在報到前,就已經將主樓的搭建工作基本完成。踏入大學校園之后,面對整個衛崗校區的體量,他們線上聯系茶學、電氣、自動化、風景園林、信息管理、人工智能、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 9 名同學,組成 14 人創作小隊,2 人一組,分為 7 組。
△主樓還原圖
完成分組后,成員用三天時間把校園走了個遍,為建筑和樹木拍下照片,結合地圖街景,根據現實情況調整和完善細節,并在聯系群里上傳了所有收集到的資料,供 4 名浦口校區的同學參考。
丁旭杰笑稱," 這次的工作要比搭建主樓難上幾十倍吧 "。雖然每組只負責搭建各自區域,但由于相鄰的兩個區域有一定的連接點,一個小組搭建的速度和質量還是會對其周邊的小組產生影響。
△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平面圖
作為地圖搭建的主要負責人和推動者,丁旭杰主動承擔了更多工作。完成自己組的任務之后,也會幫助別的小組,以保證進度。除了 " 修補工 ",丁旭杰還充當了 " 監工 "。在搭建后期,他給每個小組都設置了 "DDL"(最后期限),如果截止日還沒有做完,他就會開啟 " 奪命連環催 " 模式。
除了人工搭建遇到的各種狀況,即使是自動運行的機器,也并沒有那么讓人 " 省心 "。" 服務器很不穩定,有時候 10 分鐘就掉線一次,想要保證搭建的連續性,我們只能不停地重新上線。" 丁旭杰說。
他們力求還原每一棵樹的原貌
萬事開頭難,搭建第一天,團隊成員就體會到了這一點。搭建初需要確定整個學校的長寬和校園道路,在這一階段,小小的測量誤差就會使后期的搭建錯位。令丁旭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最后確定金陵路時,他發現教學樓和這條路的 "Y" 字形路口怎么也對不上,前后修改了四次。
△金陵路上的行道樹
專業課程在還原校園樹木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丁旭杰說,課堂上學習到的 " 孤植樹 " 概念就在搭建樹木的過程中得到應用。
據介紹,孤植樹是指表現樹木的形體美,可獨立種植成為景觀供人觀賞的樹種。對于這類高大又獨特的樹木,團隊成員需要盡可能準確地還原它們的原本樣貌。逸夫樓前有棵幾乎和樓高齊平的楓楊樹,丁旭杰花了 20 多分鐘才搭建好," 雖然我們專業經常學習樹木,但實際操作下來,我發現這些樹木其實遠超自己的想象,樹木的每一層都需要有自己的形狀。"
除了孤植樹,團隊在搭建大量的行道樹時,也并沒有簡單地 " 復制粘貼 ",而是純手工搭建出不同的樹冠形狀,力圖呈現每棵樹本來的樣子。看著一棵棵樹木在虛擬世界中搖曳生姿,團隊成員們更加確信,良好的成果一定離不開嚴謹細致的要求,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 " 勤 " 的校訓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胡立羽、陳蔚昕提到,專業學習中培養的數學空間思維也大有助益,讓他能夠更快更好地計算現實與像素之間的比例。同時,在搭建的過程中,這一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鞏固和提升。
△南京農業大學實景圖
是壓力也是動力,這是他們送給母校 120 歲的生日禮物
" 說實話,一開始我覺得整個學校的搭建難度太高,不太可能完成。" 搭完主樓之后,丁旭杰心中難免存在這樣的顧慮。但當最終看著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時,他無比自豪," 在電子世界里等比例地縮小了我們的南農,這種感覺很奇妙。南農是就像一個家,能給人安全感,也讓我感受到作一名生活在南農的學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南京農業大學還原圖
丁旭杰說,他非常喜愛在南農的時光,也想把這份美好通過虛擬世界傳遞給更多人。
項目持續的一個月里,有些組員每天電腦上線的時間長達六七個小時,甚至有時從上午 10 點做到晚上 10 點,中間只留出吃午飯的時間。在完成自己搭建工作的同時,每個小組都要檢查其他小組的工作,并在一周一次的語音通話中提出修改意見,建成后的修改工作又花了一個星期,結果是學校里的大部分區域都經歷了至少一次的推翻重建。幾乎每個人都曾面臨勞累、壓力和焦慮的 " 折磨 "……
什么是整個團隊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丁旭杰說:" 我們一定要在校慶之前為南農獻出這份禮物。回想起來,正是這樣的信念讓我們走到了最后。" 視頻結尾,120 周年校慶的標志徐徐展開,丁旭杰沒有通過直接導入圖片來呈現,而是一塊一塊拼接而成,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自豪感與成就感。
△ 120 周年校慶徽標
搭建完成后,團隊將整個地圖存檔,每個人都可以在線上縱覽整個南農校園。對于曾經和現今身在學校里的南農人來說,進入 Minecraft,便可以輕松獲得全新的校園生活體驗;對于往后的南農新生,打開 Minecraft,就能在正式進入學校之前增進對南農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改造后的主樓
" 搭建主樓時,我們還未真正踏入南農校園,對她并不了解;來到南農之后,我們發現,好多事物都超出了自己的預期。" 丁旭杰感慨,從初識到熟知,與南農相伴走過的日子,既是這一生動地圖的靈感來源,亦是屬于所有南農人的獨特記憶。
(編輯 張愛紅)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