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 - 人渣嘯西風
字數:319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編者按:在很多文藝作品中,皮甲都是比較低檔的盔甲,甚至很多人都覺得皮甲可以被刀輕易地砍開,防御力十分低下。而在很多游戲里,皮甲的定位也是輕甲,防御力并不高,只是比較靈活。這些對于皮甲的刻板印象大多只是從皮衣或是 cosplay 的皮革甲而產生的,但皮甲作為戰場盔甲防御力其實絕沒有這么不堪,今天我們就了解一下皮甲的防御力。
(相關資料圖)
普通人日常能接觸到的都是鞣制過的皮革,這些皮革被處理的比較柔軟,即便是硬頭大皮靴看起來已經挺硬了,但實際上也沒有什么防御力,在面對利刃的切割時,幾乎完全無法阻擋利刃。
數年前曾經有在一場試斬大賽上出現過一起意外事故,在選手用刀劍揮砍竹子的時候,有一位選手的劍因為沒有砍開干竹子,劍砍在竹子上被彈開,因為用力過猛彈到了地上,結果又彈起來,然后跳到了自己的腳上,當時那位選手穿的就是硬皮靴,結果已經彈過兩次動能大大降低的劍刃依然毫無阻礙的豁開皮靴,給那名選手腳上豁開一個很深的傷口。所以很多人拿這類鞣制過的皮革制品來揣測皮甲的防御力,自然只能得出皮甲防御十分差的結論。
如果只是單純的說皮甲的防御力如何如何,毫不遜色于鐵甲等等,其實大家并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而且大家往往也很難相信這種說法,畢竟空口無憑。所以這一次筆者打算親自做暴力測試的實驗,筆者得到一塊只是風干,連皮上的毛都沒有清理掉的牛皮。
這種生皮與日常見到的肉質好的柔軟皮革完全不同,晾干后的生皮非常硬,筆者使用砍刀、單手斧、單手刀、雙手刀、雙手斧進行了一系列的暴力測試,除了雙手重斧以外,其他武器的劈砍幾乎完全不破防。只是這么硬的皮子,顯然也不適合制作衣物甚至連制作鞋子都嫌太硬,走路會很磨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這種除了結實就沒什么其他用的生牛皮。
雖然風干的牛皮就已經足夠得結實了,但是加工起來卻十分簡單,只要用鹽水浸泡一夜,就能重新變軟,無論是裁剪還是重新定型都十分容易。其實之所以用鹽水浸泡,主要是防止皮料腐敗變臭,如果不加鹽的水,哪怕在現在這個還不算很溫暖的季節,浸泡一晚上也很容易發臭變質。在古代缺少鹽的情況下,也有使用其他很多奇怪溶液來浸泡皮料的記載,甚至也有把皮料煮軟后直接蓋在模具上定型的記錄。
所以制作簡易的皮甲加工相對簡單,然而防御力卻十分可觀,就算原始人使用石器想要制作出簡易的皮甲都一點也不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早在文字出現前的史前時代,人類很可能就已經制作皮甲來保護自身了。
不過因為皮料容易降解,導致皮甲出土較少,最早的皮甲也不過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中出土的皮甲殘跡。但因為人類狩獵,接觸動物毛皮實在太早了,實際上風干的動物皮就非常硬,完全可以用來制作甲胄。反倒是想要鞣質皮革把毛皮鞣制變得柔軟舒適,才真正需要技術,所以早期人類很可能直接把獵物的毛皮晾干后制作成盔甲穿著,只是這種晾干制作的簡易皮甲實在太難長期保存了。
▲厚度驚人的犀牛皮
筆者是采用生牛皮來進行測試的,普通的牛皮雖然堅韌,但是相對還是較薄,無論防御力還是耐久度,都比較差強人意,雖然面對劈砍攻擊的效果不錯,但是面對穿刺攻擊就比較容易破防了。
而中國古代有很多使用犀牛皮來制作皮甲的記錄,筆者也曾上手過文玩的犀牛皮,厚度驚人,硬度也遠比牛皮高的多,如果是用犀牛皮來制作盔甲,應該不需要進行什么復雜的處理,直接裁剪以后定型晾干就能擁有不遜色鐵甲的防御力了,而重量卻能僅僅是同面積鐵甲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所以犀牛在中國古代很快就因為被捕殺制作皮甲而導致滅絕。
牛和犀牛雖然只差了一個字,但是牛皮可是要遠比犀牛皮薄得多,如果使用牛皮來制作皮甲,僅僅風干定型就遠遠不夠用了。歷史上制作皮甲的牛皮一般都是需要多層牛皮粘合以后才能達到足夠的防御強度。雖然想要達到犀牛皮的厚度,普通牛皮可能要疊加至少四到五層才能夠做到,但如果只是制作皮甲,并不需要疊到那么厚的程度,一般來說三層牛皮的防御力一般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不過在制作皮甲前,還需要把皮料進行處理,一般的牛皮只是繃起來晾干就進行運輸了,到手以后需要先進行褪毛處理,這個褪毛處理并不是想吃豬肉的時候一樣,拿火燒掉豬毛那么簡單。一般皮革褪毛需要用生石灰調質的石灰水,把皮毛放進去浸泡,石灰水會破壞毛發蛋白質的化學鍵,并腐蝕掉皮料上殘余的脂肪和肉。
這一工序叫做浸灰,而且也并不是把皮毛扔進池子里就可以不用管了,需要每日三次攪拌一下石灰水里的皮子,生皮要在石灰水里浸泡的時間一般來說并不固定,這與溫度的高低有關,一般夏季一周,冬季兩周,具體以毛發脫離皮子為標準,一旦毛發脫離皮子,就應該盡快把皮子撈起來進行處理,因為石灰水對皮子本身也有輕微的腐蝕,泡的時間太久對皮子本身強度也會有影響。
把皮子撈上來以后,要用清水沖洗干凈,皮子上的毛并不會脫落得非常干凈,需要手工拿比較鈍的刮刀刮干凈才行。這個過程并不難搞,因為皮子上的毛已經在毛孔里松動了,與其說是把毛刮下來,不如說是用刮刀把潮濕纏繞在一起的毛拔掉。而處理好毛面以后還需要用刮刀把背面也清理一遍,把皮子上殘余的脂肪、肉一類東西刮干凈。只有這樣徹底刮干凈以后,才是一塊可以拿來做皮甲的皮料。
這樣的皮料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硬化處理才可以拿來粘合,這種硬化處理各地采用的方式并不相通,有用蜂蠟煮皮料的,這樣蜂蠟可以滲進皮料的纖維中,整塊皮料不但防水,而且會變硬很多,有一種類似工程塑料的質感,穿刺攻擊也很難穿透這種用蜂蠟處理過的牛皮。不過中國更喜歡用桐油來浸泡牛皮,桐油對于皮料的硬度也能做較大的提升,而且防水防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就有記載:" 凡為甲必先為容 " 這個容字指的是模具,在當時制作皮甲,皮料處理完畢之后,僅僅晾干是沒法制作出合格的皮甲的,需要放進模具里刷膠壓合來定型。這種壓合出來的皮甲的甲片一般也是帶有弧度的,擁有比平面的皮板更強的防御力,但這還不夠。
在這個基礎上皮甲依然可以進一步的硬化,《武備要略》中記載,在刷油以后還可以撒鐵屑上去,然后用工具捶進皮料內,然后再刷油,再撒鐵屑捶緊,如此反復數次,皮料就能跟鐵甲一般堅硬,但卻比鐵甲更輕。
▲曾侯乙墓皮甲
除了撒鐵屑以外,中國古代在多層壓合的皮料上刷漆,來進一步增強皮甲的硬度的方式更為普及。天然樹漆是東亞的特產,這種古代被稱為大漆的樹漆干了以后漆殼的硬度相當高,現代的所有人工漆的漆殼都沒有天然大漆的漆殼硬度高。為了讓漆殼達到足夠的厚度,皮甲一般要刷至少四層大漆,大漆刷上去用刀砍都能發出金屬的聲音,而且也可以長期保存,兩千多年前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皮甲經歷了這么久的歲月侵蝕,依然保存完好。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墓中發現的距今 4000 多年的皮質札甲,材質為生牛皮
當然,大漆是東亞的特產,在古代外國,則用其他類似的涂料來提升皮料的硬度,比如埃及的皮鱗甲在表面刷了紫蟲膠來進行防腐硬化的處理。而中國,也有在漆皮甲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硬化處理的例子。
在《武備志》中有記載,給皮料刷漆的時候,把瓷碗舂碎以后篩出合適大小的瓷粒,在生漆里混合然后刷到皮料上,再用油浸透,這樣還可以再進一步加強皮甲的硬度。實際上瓷器的硬度甚至要超過普通鋼鐵,家里菜刀鈍了可以直接在碗底上蹭幾下,就能起到研磨的效果,讓菜刀重新磨鋒利。這樣硬度的瓷粒混合進大漆中,對于皮甲硬度的提升顯然是非常顯著的。
所以本來就已經非常結實的牛皮在經過這一系列的處理之后,硬度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撒了瓷粒的大漆皮甲,表面硬度甚至可以超過普通鋼鐵,然而整副盔甲的重量卻要遠遠低于鐵甲。但是無論牛皮還是大漆,產量都很有限,受限于材料的產量,古代皮甲量產必然無法和鐵甲媲美,這最終導致了古代的盔甲還是以更適合批量生產的鐵甲為主。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