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昨天某權威人士的數據:
一季度末,出欄 2 億頭,能繁 4305 萬,存欄 4.3 億。
(資料圖片)
我看了一下去年 3 月末數據,出欄 1.957 億,能繁 4185 萬,存欄 4.23 億。
從數據看,1,一季度出欄量接近。2,能繁數量增加 120 萬。3,存欄接近。
從以上數據可推斷:
1,前段時間傳聞的疫病造成較大的產能缺口這一判斷需要重新評估。
2,今年上半年平均豬價高于去年,下半年豬價或低于去年。
3,維持能繁持續去化邏輯,按目前存欄及能繁規模,本輪調整時間有望延長至三季度,最終能否達到 4100 萬下方且看三季度末以前豬價是否如期貨預期仍在 18 元以下運行。
4,中大型豬企今年是產能集中釋放期,低迷的豬價對現金流的考驗極其苛刻。現金比率低的,融資條件和能力不足的擴張型企業很可能復制正邦的覆轍。豬價不可賭更是養豬新格局下的首要認知。這點不論是 " 淘 4 塊 " 還是 " 傲農 " 想賭 2023,其結果很可能也是滿盤皆輸,豬周期沒有錯位時空,更沒有一層不變的規律。
5,2023 年后的成長型豬企值得關注,四大篩選條件:養殖能力,養殖模式,成本,負債率及可融資現金流。養豬的當下類似前年去年的地產行業,地產的大規模暴雷,為行業騰出大量可攝取空間,而能獲取市場份額的除了優質央企龍頭,還有注重發展節奏,現金流較好的中小地產企業,例如華發,濱江等,它們或是地產暴雷時代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保利攝取份額或會最大,然保利本身體量就非常巨大,其獲取基數占自身比例比起那些自身體量較小而獲取成長空間巨大的中小地產商而言是小得多的。類似華發,背靠珠海國資,后續地產供給端暴雷出清后,騰給華發的發展空間就非常大。同樣,大中豬企前 20 里負債率超過 60-70% 的比比皆是,在行業信用欠缺,融資環境轉差的情況下,在持續的下行周期再消滅僅有的極少現金流就會造成坍塌現象,去年的正邦暴雷,今年傲農身處危險,然后還有天邦等等,接著還有更大規模的新希望都是舉步維艱。
有人說背靠國資就安全了?我記得兩邦當時也是引進國資背景的資本,結果呢?說到底,養豬依靠誰都沒用,打鐵唯有自身硬,沒有養殖水平和能力,再多的錢也是為人民服務。
現在能繁母豬規模的去化不同以往,速度很慢,這個此前也聊過,這幾年大中型豬企的天量融資,天量信用尚未消耗完畢,產能本年度也處于集中釋放期,這幾年熬了一年再一年,終會熬不住暴雷。
最近一段時間,認真看了兩家百萬級別的豬企,一個是巨星農牧,一個是京基智農,現在正在深入研究中,目前看巨星農牧的成長性似乎更值得認可,2021,2022 兩年均是盈利,成本管控能力尚可。年線更是實現 3 年中陽,這或許就是市場的認可,同時 3 年的時間也能證明其成長的有效性。我們看一家企業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很多時候時間能證明一切。就如過去的牧原在質疑中狂奔一樣,一切真偽皆在年度 K 線里反映。又如 19 年的兩邦,新希望,2022 年的傲農,即便某個時期星光耀眼,然卻經不起歲月的洗禮,水退了,原形畢露。現在的新五豐怎樣呢?我還沒仔細看,但企業優秀與否一定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既考驗養殖能力,更考驗管理能力。養豬的發展無不如此,邱國鷺的 " 好馬,好賽道,還要有好的騎師 "。缺一都無法成就偉大。牧原至今的奇跡就同時具備以上條件。
還有,前段時間豬板塊由于小道消息炒高預期,那么未來一段時間很可能就會逐步回到該有的位置,驅動股價的源頭來自于前期民間消息產能深度去化,而現實是產能緩慢去化,預期或會修整,然大的去化邏輯仍在,未來豬價回升也是一定會出現,若有大幅回調仍是不錯的買入優質成長股的時機。
牧原我或會在某個時間點考慮作出減倉的決定,若行業沒有高成長性企業可選擇,我仍會持有牧原,若行業有了大概率能實現高成長的企業,我想再嘗試高成長的機會。市場里唯有高成長才能帶給投資者高收益,依靠內生估值回歸或市場水位上升才能獲得超額溢價那不是最佳選項。長期看,牧原 6000-7000 億的水平一定能實現,至于多長時間,目前也很難判斷,一方面是成長放緩,另一方面是傳統藍籌經歷 2021 年初的高泡沫破裂至今充其量也就估值合理,但要出現爆發性機會,似乎很難。2021 年初 120 元去杠桿減倉位,2021 年二季度 68 元加倉融資,二季度末 60 元認虧清倉,2021 年 7 月 40 元附近分三批次重新在 2100 億重新買入,制定 3 年至少 1 倍收益的目標目前看短期實現概率不太高,中間折騰幾次,去年在 3400 億左右賣出 1/3 倉位,也在 3100 多億買回過 10% 倉位,最近一次在 2800 億近減倉換成啟明。從 2020 年初開始,幾年折騰下來,原始 50% 的普通倉位至今獲利 1.8 倍。2021,2022 收益皆來源于牧原倉位的大波段機動調整。
感悟:很多 2019,2020 年買入牧原的股東現在能在雪球看到的已經從 3 位數變成個位數。大家在這幾年都很失望,這或許就是長期投資的難點。我記得幾大牧原專業黑 2020 開始活躍于雪球,也記得呂會計,楊會計半夜檄文挑動牧原股東神經,網絡口水戰此起彼伏。我記得 2021 年祥林嫂痛罵大 V 們高位吹牧原使其高位站崗,也記得某神座 2021 年化身英雄力挽狂難,激情澎湃。更記得某雪球大 V 組團調研牧原遭遇網暴,也記得牧原可轉債審批的一拖再拖,更記得牧原商票事件引起的軒然大波。過去 3 年的種種歷歷在目。
回顧部分牧原股東,2020 年末清倉牧原的一個曾經的長期股東這兩三年在投資上也并不盡如人意,而在 2020 年 3,4 季度再度加倉牧原的超級導師這兩三年也并未在牧原身上討到多少好處,而本年清倉牧原參戰新能源汽車夢的股東似乎也深陷泥潭。有時,我也在思考,很多牧原股東過去的成功是不是屬于幸存者偏差的幸運兒,剛好遇上了一個超級行業和超級企業實現超級財富?而當他們再度進入其它領域時,遭受的挫敗是能力圈單一不適應圈外投資還是純屬巧合?
有人說偉大的投資成功者一定是具備超強的意志力和甘愿做一個與企業共榮辱的股東。甚至可以忍受企業股價 3 年,5 年不漲。我認為它說得既對也不對。投資即生意,守業幾年期待跨過困難期后再度啟航,這種思維無疑是正確的,但若期間能發掘其它更好生意經營,那么守業不如創業,但前提一定是高確定的好生意。回到投資上,若你的持倉幾年不漲,不論如何反復檢驗論證底層邏輯和發展路徑皆沒發現問題,那么究竟是自己能力不足還是市場先生沒發覺?如果是短期還好說,要是長期如此,一定是市場先生正確。那么要檢驗標的價值,究竟是當初買入價格太高了,需要幾年估值回歸,還是當初買入的邏輯本身就是錯誤或邏輯推導不夠嚴謹。
過高的價格買入,仍具備條件成長,時間消化估值,3,5 等待再度啟航。守還是不守?
錯誤的邏輯買入,3,5 年等待不見成果。
一個股票幾年不漲,無非也就以上 2 種情況。長期價值投資來看,3,5 年的等待或許是必經之路,許多偉大的企業在過去都經歷這樣的過程。但作為普通投資者,在踐行長期價值投資這個事情上一定得加上試錯成本,即即便錯誤了對大局影響不太大,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既做到踐行長期價值投資,又能承受的起試錯成本。我的感悟就是 " 倉位 "。用倉位控制去踐行價值投資。長期投資者若大倉位遭受幾年不漲,我想沒幾個人心里能夠承受得了,特別是在市場普漲情況下。若整個市場幾年都在跌,我想很多人都會欣然接受,這就是人性。
過去幾年倉位太過集中牧原,因此雖然幾年下來有些獲利同時也鍛造了堅強的意志力,然不免在波動中情緒有所影響。所以接下來的事情要做的是:第一,從牧原 60% 持倉,找個好的時點調減至 20-25%。第二,尋找行業里優秀的確定性較高的成長豬企(畢竟這個行業空間還很大)。第三,挖掘其它領域值得長期投資的標的。
以上是個人三年多投資牧原的感悟,希望個人的觀點不會對您造成影響。
$ 牧原股份 ( SZ002714 ) $
/xz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