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大自然是如何悄悄地愛我們?花花草草是否可能救人一命?生物物種多樣性有多么重要?為什么要保護好森林、尤其是巨型森林?這些也許都是很日常、并非十分深奧的問題。然而,對一種現象的了解不等于能自然而然地深入理解之,只有理解了它發生、存在的原理和內在邏輯,才能更深切地了解之。筆者讀了三本科普譯著,得以從實踐與理論兩個層面體會和理解園藝、綠植與人類身心健康、社會發展的關系,驚嘆于生物力量的神奇,提升了親近大自然的自覺。
逃亡被救戰俘的長壽奇跡
【資料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島及達達尼爾海峽地區打了近一年的海戰與登陸戰,極為慘烈。英法海軍計劃闖入達達尼爾海峽,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直搗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但預期目標沒有能實現。話說 1915 年春,英法 16 艘戰艦初探達達尼爾海峽。期間,英國皇家海軍一艘潛艇在海峽擱淺,大部分士兵被俘送進了 " 勞動營 "。相信一戰史著述都會對這次大規模戰役有所述評,但不知對這批被俘士兵的下落會花多少筆墨;至于是否會關心到其中一個年輕人的命運就更難說了。孰料百余年后,他的外孫女在科普著作《花花草草救了我》中講述了外祖父的傳奇經歷:他從海路逃出勞動營,在海上漂泊,靠飲水生存,最終獲救并在英國醫療船上得到初步治療。當他經陸路回到老家與未婚妻團聚時,原先精壯的小伙體重僅 30 多公斤!體檢診斷他只能活幾個月。幸有未婚妻不離不棄的照料,幾個月后命還是保住了,但戰俘營經歷留下的恐懼心理卻如影隨形。能否好好活下去,是個嚴峻的問題。不久,他參加了一個園藝課程,后來夫妻倆買了一塊地,種植花卉蔬果,養豬養雞養蜂。他竟又健康地活了 50 多年,長壽的奇跡被認為是得益于園藝與農活、走進大自然療愈的結果。
本書曾入圍英國自然與旅行寫作最高獎——溫賴特文學獎。作者蘇 · 斯圖爾特 · 史密斯,醫生出身的精神病學家、熱衷于園藝的心理治療師,潛心研究園藝對人類身心健康的作用并致力傳播相關知識的科普作家。
《花花草草救了我》
[ 英 ] 蘇 · 斯圖爾特 - 史密斯 著
王巧俐 譯
文匯出版社出版
花花草草撫慰人心的秘密
當然,園藝一般并非與救命相關聯,書中講述的各式各樣故事,更多地是說明園藝可以療愈精神創傷。比如紐約園藝學會與紐約市懲教局、教育局有一個合作項目,計劃每年為 400 名男女提供學習栽培和照顧植物的機會,這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和動力,使他們在離開里克斯島(世界上最大的監獄聚集區之一)后,絕大部分人沒有再次犯罪。原本,這類人獲釋后通常有一段很難熬的時期,三年內再犯罪的比率高達 65%。而那些加入過紐約園藝學會項目的人,其再犯罪率只有 10% 到 15%。這被認為在過去幾十年里最有說服力的一個園藝可以改善情緒,提高自尊,有助于緩解抑郁和焦慮的案例。
作者坦陳她本人在求學從業的道路上遇到困境時,也曾通過養花植樹來療愈自身;她匿名采訪過世界各地的囚犯、社區負責人和受過創傷的退伍軍人;梳理歷史名人與花花草草之間的故事。以親歷與大量調研所得的不同類型案例為依據,運用植物學、神經學、生理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領域的科學原理,揭示花花草草 " 撩撥或撫慰人心 " 的秘密,綜合解讀園藝的療愈、養生功能。
人類最初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本是草原物種,自然界中植物的繁盛與人類的繁榮之間存在著與生俱來的聯系。古往今來,在東西方,花園都被當作可為人們提供一個遠離世界喧囂和內心動蕩的庇護所。人類文明伊始,植物就影響了人類對生死的理解:年復一年的春去春來、花落花開、榮枯交替,讓我們覺得美好的一切會一直存在。這就是 " 花園帶給我們的永恒慰藉 "。
人過中年,往往會感慨人生苦短,甚至產生死亡漸漸逼近之感。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 · 埃里克森認為,50 多歲的人也會感受到創造力的迸發,他把這種現象稱為 " 繁殖感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八個階段," 成年中期 " 即 30 歲到 60 歲為第七階段,它被命名為 " 繁殖停滯階段 ",但又是繁殖 PK 停滯的階段。發展心理學理論中所謂 " 繁殖感 " 不僅指繁殖下一代的需要,還指通過創造性的生產活動造福于下一代帶來的體驗。" 繁殖感 ",英文可能是 reproductive sense, 也有譯作 " 繁衍感 "; reproductive 意為繁殖的、再生的。這里的 " 繁殖感 ",主要是指創造能力," 能從超越自身生命的 "、" 再生的 " 視角看待人生。哈佛大學一項有關老齡和生活品質的心理學研究,令人震驚地發現,50 多歲時找到各種方式維持 " 繁殖感 " 的男男女女,在 80 歲時依舊生機煥發的幾率比一般人高出三倍。精神病學家喬治 · 維蘭特是這一為期三十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心理學研究項目帶頭人,他在《優雅地老去》一書中寫道:應對生活帶來的逆境,主要途經之一是要有 " 繁殖感 ",要有各種 " 創意游戲 "。方法很多,園藝無疑是其中之一。
" 時空醫學 ":常常到戶外去
作者把園藝演繹為一門 " 時空醫學 ":戶外活動有助于拓展心靈空間,植物生長周期可以改變我們與時間的關系。" 花園給了你一個受保護的物理空間,有助于增強你的心理空間感;花園也給了你一份平靜,因此你可以聆聽自己的心聲 "。" 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對技術越來越依賴,也許,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亟需了解心靈與花園的種種互動方式 " ……
1950 年代以降,新型特效藥的使用徹底改變了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重點轉移到藥物治療,環境的重要性明顯減弱。新建醫院的戶外綠地就變得很少了。在作者看來,城市生活破壞人們健康的一面,首先表現為焦慮癥和抑郁癥帶來的危害。她引用上世紀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榮格的一個說法:自然界是一個活生生的連續體,現代生活中人們飽受 " 無根之痛 ",正是因為城市居民不再有機會與大地連接。
到戶外去,也是《地球之肺與人類未來》倡導的理念。該書作者是兩位美國人——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經濟學家約翰 · 里德和被譽為 " 生物多樣性之父 " 的環保主義者托馬斯 · 洛夫喬伊。書中寫道:常常到戶外去,哪怕只是找一片葉子,看看它的 " 葉脈三角洲 "(三角洲:地貌呈三角形的河口沖積平原。闊葉植物的葉脈整體上呈三角形),也會讓你心馳神往。有些樹木,即使是一小簇," 也能釋放出單萜類物質來幫你減壓、降低你的血壓和心率…… " 單萜類化合物具有令人愉快的氣味,它是精油的主要成分。
挪威生命科學大學教授、挪威自然研究所(NINA)科學顧問、著有多部科普暢銷書的女科學家安妮 · 斯韋德魯普 - 蒂格松在《神奇生物的力量,大自然如何悄悄愛人類》中 " 宅人——自然與健康 " 一節,提及 2008 年英國的《每日郵報》有篇文章就 1926 年曾祖父開始的四代人中 8 歲兒童擁有的戶外活動 " 權利 " 做了對比,結論是每況愈下;成年人大多數也過著 " 宅人 " 生活。而遠離大自然會導致我們生病。反之,經常與土壤、植物和動物接觸,有助于建立免疫系統。生物多樣性環境的喪失與非傳染性慢性病,尤其與免疫系統失控導致的諸如類風濕關節炎、哮喘、過敏、腸炎和 I 型糖尿病等發病率增加有著明顯聯系。長期活躍在綠色環境中還是防治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措施。作者在 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上分別檢索到百余條和超過百萬條的結果表明," 在森林中游蕩 ",即日本人所說的 " 森林浴 ",對人體各方面都有好處。
《神奇生物的力量:大自然如何悄悄愛人類》
[ 挪威 ] 安妮 · 斯韋德魯普 - 蒂格松 著
陳雅涵 譯
人類食物之源與 " 大藥房 "
蒂格松指出:人類 " 都被編織進了大自然的經緯之中 "," 沒有大自然來支撐我們,我們的文明就會衰落 "。在植物范圍內怎樣解析如此宏大的題目呢?
首先,人類吃的東西大部分屬于植物界,牛羊吃草的莖和葉,而我們吃草的后代——種子;人類消耗的卡路里中大約一半來自禾草類植物。植物還是其他所有生命的基礎。" 人類不能基于無生命的化學物質(例如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我們吃的食物 ",而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它們合成為有機分子。人類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續還得益于植物是一個 " 貨源充足 " 的無比碩大的 " 藥房 "。對此,中國人應該不會陌生:從傳說中的 " 神農嘗百草 " 到李時珍《百草綱目》,都展示了這個大 " 藥房 " 的功用。蒂格松這本 2021 年面世的著作,及時地讓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創制的新型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書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取青蒿素的物種中文學名為黃花蒿,屠呦呦及其團隊在長期研究中,不僅發現了黃花蒿這種植物 " 含有有趣的活性成分 ",更關鍵的是,他們發明了 " 從這種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質的重要技巧 "。
紅豆杉材質結實而又有韌性,幾千年前,在地球上的一些地方,它被用來制作工具與武器。紅豆杉帶有一點毒性,而中醫認為只要適當使用,它是療效挺好的藥材,多用于通經利尿消腫、能治腎病、腸胃病、糖尿病,還有養生、健體作用。因為它有毒,西方人曾稱之為 " 死亡之樹 "。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中,女巫三姐妹用它制成了致命的魔藥。而古代凱爾特人又相信紅豆杉(紫衫)可以將亡靈的的低語悄悄帶入人間。英國詩人艾略特的作品云:" 這是死亡與誕生之中一個緊張的時刻……當這棵紫衫搖下的聲音飄遠 / 讓另外的紫衫震動并且回答。" 詩句表達了紅豆樹(紫衫)象征著生命的終結和重生的神圣意義。這種詩人筆下和民間傳說中 " 神圣的樹 ",其濟世價值,在紅豆杉的提取物紫杉醇制成抗癌藥物后得到了現實的體現。紅豆杉用于癌癥治療的研究始于 1960 年代初,直到 1990 年,基于紅豆杉的活性物質才被批準治療卵巢癌與乳腺癌的臨床使用,此后陸續用于治療其他癌癥。
其次,蒂格松從物種多樣性的角度進一步講述了植物作為人類食藥之源這個顯而易見卻被常常忽視的事實。地球上至少有 5 萬種植物可以食用(其中相當一部分也可供藥用),但人類歷史上被培育成食物來源的僅約 7000 種;時至今日,作為食物來源的植物只剩一二百種,而作為食物主要來源的植物更是少至幾種—— 60% 來自水稻、玉米、小麥。這可不是值得人類樂觀的趨勢:完整的生態系統及其原生生物的多樣性能減少傳染病的傳播范圍,但現在許多有利于凈化環境或可為人類醫藥開發利用和食用的生物并未受到應有的關注;" 食源食物的野生近緣種正在衰退 ",其中五分之一瀕臨滅絕,本可以利用這些 " 野生近緣種 " 培育出更為強健的作物。農作物產量增加了,固然是好事,但由于物種大量減少,大自然對對食品生產的支持能力卻減弱了!
護林 " 少修路 " 需因地制宜
按《地球之肺與人類未來》的說法,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巨型森林只有巴西的亞馬孫雨林、主要分布在剛果盆地的非洲雨林和俄羅斯境內的大片針葉林等五座,其中最完整的核心部分被稱為 " 未受侵擾的原始森林 "。
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是人類活動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森林,特別是未經侵擾的原始森林能留住大量的碳。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生物物質。" 在熱帶森林中存儲碳物質的成本只是在美國或歐洲減少能源和工業碳排放成本的 1/5。與砍伐森林后重新種植的成本相比,它的成本是重新種植的 1/7"。這種環保經濟學的思路值得重視。
《地球之肺與人類未來》
[ 美 ] 約翰 · 里德 [ 美 ] 托馬斯 · 洛夫喬伊 著
王志彤 譯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巨型森林曾經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擾、破壞。本書專辟一章名為 " 少修一些路,無路化是巨型森林生存的核心 "。其理由是,森林地區道路的修筑,便于林木的大量砍伐和瘋狂的狩獵活動," 傳播了一種滅絕動物的瘟疫 ";道路的過量修筑還會阻斷溪流,引發更多林火。
作者認為,環保這件事,首先要從 " 那些挖掘和搜刮全球最偏遠地區的企業開始 "。然而," 對企業進行泛泛的指責無濟于事 ",消費者的選擇也很重要。比如,買房蓋房、購汽車,考慮小一點的,少開汽車、多騎自行車等等,以減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這些見解是正確的。筆者以為還需要指出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在處理環保和開發兩者之間關系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措施不應該也沒必要完全一致。以修路為例,前者目前需要也能夠實現某些森林地區的 " 無路化 ",而后者更具實際意義的舉措是對道路修筑進行合理選擇,并努力做好道路附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謀劃和管理。誠如作者所言:伐木并不一定意味著森林的毀滅。在收獲后關閉伐木道路,可 " 最大限度地減少偷獵者接觸野生動物的機會,因而降低政府的執法成本…… " 政府還可通過航空補貼,在不修路的情況下幫助偏遠森林社區發展。在互聯網時代,可憑藉網絡把教育、醫療保健和銀行等服務傳送到偏遠居民點。又如太陽能船的開發,替代了原先與高價燃料掛鉤的陸上交通。換而言之:道路修筑已非必需。
一些新興國家提倡使用再生紙、抵制一次性木筷子,著力荒漠化治理,不斷提高城市綠化率、建造 " 口袋公園 " 等等,與 " 少修路 " 實際上都出于同樣的考量。
科普書的詩意與哲理
當下,科普著作敘事講道在以學科細分與多學科融合為遵循的同時,大多十分注重話語的文學化和哲理性。這在三本書里不乏其例,文學化、哲思性的呈現,譯者功不可沒。
如《花花草草救了我》描述病人不得不面對巨大傷痛,花園的象征寓意起著重要治愈作用時寫道:" 果園里被截掉樹梢的老甜栗樹總是引得她的病人津津樂道,他們有時會說,想爬到粗大的樹樁上,想象自己坐在那兒,周圍簇擁著重新生長起來的樹枝。這些截頭樹是活生生的存活的象征。它們遭受了砍伐,經歷了挫折,卻找到了繼續生長的辦法。這些負傷的軍人也一樣,他們也必須設法讓自己修復、成長。"
《神奇生物的力量,大自然如何悄悄愛人類》在說明荷葉為什么能 " 出淤泥而不染 " 的原因前,先描摹了出水蓮花:" 它的莖挺立出水面,把葉子和淡粉色的花朵舉到雨中,離水面半米。這創造出一個水中版本的童話森林……落在荷葉和荷花上的雨滴,只是反彈開來。它們像亮閃閃的銀色球一樣在葉子上翩翩起舞…… " 植物界這些智能的微觀細節,有助于材料技術專家設計出 " 能根據實際需要自助引導、控制水的太陽能電池板或其他表面 "。作者贊美紅豆杉屬的物種經由紫杉醇制成治癌良藥給許多人帶來了新生命,緊接著深情地設問:" 如果我們能保護好它們,這世上的紅豆杉還會在我們耳邊低聲傾吐多少秘密呢?" 字里行間流淌著汨汨的詩意與愛。
《地球之肺與人類未來》強調保護森林的緊迫性:失去這個星球上完好無損的巨型森林,數百萬種生命形態會消失," 而人類則會成為一支更加整齊劃一的兩足動物大軍,在一塊越來越死氣沉沉的巖石上狂歡。"" 植樹是一種精神行為,是一種給予生命、確認親屬關系的祈禱儀式,它讓人們立即切實地扮演起看護人、家長和保護者的角色。" 這不是故弄玄虛之語,而是包含著哲思、有震撼力的醒世箴言。
這樣的表述,受眾樂于入眼易于入腦,在常識基礎上,輕松地從感性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認知,這也是優秀科普著作具有的閱讀愉悅感之所在。
作者:徐海清
編輯:金久超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