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七夕特別節目展現的 " 中國式浪漫 " 不只傳遞愛人之間的濃情蜜意、繾綣情深,更抒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的審美表達與精神氣質。
從蘇軾詩云 " 年來轉覺此生浮,又作三吳浪漫游 ",到今天 " 中國式浪漫 " 風行全網,我們說起浪漫,傳遞或抒發的究竟是什么?
七夕夜,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如七而遇 漫歌今夕—— 2023 七夕特別節目》上演。通過 " 國潮音樂節 " 結合蹲點式紀實采訪的形式,特別節目以時代精神、時代審美來對接傳統。守正創新的表達,自七夕文化內涵的變遷與重構中,進一步激活我們浪漫基因所蘊藏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如此解碼的 " 中國式浪漫 " 不只傳遞愛人之間的濃情蜜意、繾綣情深,更抒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的審美表達與精神氣質。
【資料圖】
播出 24 小時內,節目在全網熱傳,相關視頻播放量破 3 億,微博平臺話題總閱讀量破 17 億,霸屏多平臺熱搜榜榜首。在微博、抖音、B 站,網友紛紛留言," 央視這把氛圍感拿捏了 ""DNA 里的同頻與自豪被喚醒了 "。同時,特別節目還經由不同語種向海外傳播,將 " 中國式浪漫 " 這一中國人的當代熱詞所包含的綠水青山、人間煙火、星河璀璨,說與世界聽。
" 國潮音樂節 " 刷新傳承姿態,釋放古老節俗的時尚風采
特別節目的兩位總導演顧志剛、楊覲夢說,總臺七夕特別節目自七年前從央視演播大廳走向祖國的大好河山,每一年,助力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是創作的母題。在他們看來," 中國式浪漫 " 能貫通古今、勾連中國人發自內心的情感和記憶,因其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因其中蘊含著隨時代而興、隨時代而變的青春姿態。
今年總臺七夕特別節目的主會場設在江西新余仙女湖畔,部分節目在湖北鄖西錄制完成。在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節目一改傳統晚會串聯形式,取而代之青春態的 " 國潮音樂節 "。這一創意靈感借鑒自如今廣受 Z 世代歡迎的潮流視聽活動。特別節目中的 " 國潮 " 著重于內容上的傳統煥新:以浪漫之名,傳統戲曲、民族音樂、非遺技藝等傳統文化元素與流行音樂美妙聯姻,既應景又獨具新意;節目的 " 音樂節 " 形式則營造出零距離的真實、熱烈:伴隨大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者在人群中登場,大屏小屏前的受眾不再是 " 被動觀看 ",而是從強互動的表演中隨時 " 參與我想聽的,進入我想進入的情緒 "。
傳統之美從形式到內容都被注入青春語態,人們能在《戲韻情長》里領略流行樂聯結起的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的經典風采;在評彈為媒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好月圓》中感受 " 大珠小珠落玉盤 " 融入流行歌的別樣情致;在《路過人間》《想把我唱給你聽》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里共訴愛的情意。
" 國潮音樂節 " 的場域不僅在于用潮流方式打開傳統音樂,還在于讓傳統鏈接生活、營造出沉浸式文化氛圍。在主會場,原創情景歌曲《巧食記》引領人們走進國風市集長街,或從特色美食、非遺互動里探尋乞巧民俗的意趣,或攜手原創 IP 形象 " 小七 "" 小夕 " 一起穿梭古今、游歷天地。而在湖北鄖西的分會場,節目組因地制宜,《誓》創造性地以當地特色曲藝三弦演奏為敘述形式,搭配影視化拍攝,講述了當地流傳甚廣的 " 紅軍傳單 " 故事;《相見歡》則幕天席地、山水為臺,唱響一曲纏綿悱惻的古風情歌。
當網友感慨," 中國式浪漫,能綿延千年而歷久彌新 ",何嘗不是道出了總臺七夕特別節目能贏得廣泛傳播的密碼:用刷新的 " 思想 + 藝術 + 技術 " 的傳承姿態,釋放出古老節俗的時尚風采。
" 新聞 +" 打造紀實體驗,讓新時代的幸福觀激蕩廣泛共鳴
從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到春晚舞臺上的舞劇《只此青綠》,也無論暑期檔《長安三萬里》激發的 " 學習式觀影 " 或是每年《中國詩詞大會》上那一位位平凡生活里走來的詩詞 " 王者 "," 中國式浪漫 " 從不曲高和寡,它其實就是我們的煙火日常、我們的家國共鳴。總臺七夕特別節目想要表達的 " 浪漫 " 亦是如此,它真實得觸手可及,比愛情更廣義、能抵達歲月山河。
與舞臺上的縱情歡歌相并行,節目從總臺記者的街采切入,到人群中尋找七夕的時代意義。" 七夕是浪漫,是濃烈,是歡悅,是和心念、想念的人在一起,把平時沒有說的話講出來。"" 七夕是屬于天下有情人的節日,在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就在我身邊,哪怕相隔萬里只要心意在,就會感到浪漫溫暖。"" 浪漫是一茶一飯一煙火,一屋一人度一生。" 誠如楊覲夢所說:" 蹲點式采訪沒有彩排、沒有劇本,完全是紀實,在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文藝節目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將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反饋出來。" 街頭的答案多元又一致,映照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
與此同時,特別節目還在采訪里穿插短片,一組組人物故事讓 " 新聞 +" 的紀實體驗更具感性的情動。重慶山火牽動億萬人心時,女騎手吳樸慧騎著摩托車挺進山林深處,頭盔上的紅色蝴蝶結成了救災現場獨特又振奮的風景,也是愛情的心動之源。幾十年如一日,毛哥毛嫂為奔走在遙遠路途的卡車司機們付出綿薄之力,他們彼此依偎的身影、互相支撐的力量,未必有極致絢爛,卻能溫暖日常。對于華發已生的譚建華與麥素梅,小提琴是 " 媒 " 也是 " 結 ",音樂圈內有名的 " 制琴并蒂蓮 " 更是生活里琴瑟和鳴的風雨同路人。而對于夏布繡非遺傳承人張小紅、吳婉菁而言,當她們用女性乞巧之智幫助殘障人士,以技藝編織美好的生活愿景," 愛 " 的真諦已比男女情意更遼闊。
這些與愛有關的故事里,普通人的愛情觀折射著父輩的傳承、當代的情緒、也有下一代的影子。而 " 新聞 +" 的紀實視角下,越來越多家國同構的圖景,在煙火日常中升騰而起。
作者:王彥
編輯:傅璐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8-24
頭條 23-08-24
頭條 23-08-24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