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拍攝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南坪社區。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資料圖片)
在南坪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到此的婦女結束了在彝繡工坊的工作后回家。這個彝繡工坊有100多名繡娘,依照訂單制作彝族傳統服飾制品,繡娘們在此靈活就業,既能為家庭增收,又方便照顧家中老人和孩子,每年可增收數千至上萬元。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在涼山州越西縣越城鎮城北感恩社區的越西縣越城鎮第一幼兒園,隨家人易地扶貧搬遷到此的孩子們在老師的陪伴下玩耍。
新華社發
在越城鎮城北感恩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到此的彝族女孩王小花放學回家后整理書包。學校就在家附近,王小花上學很方便。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在位于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鎮的九如草莓產業園,易地扶貧搬遷到此的居民在大棚里采摘草莓,他們每月可獲得1000至2000元收入。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在越城鎮城北感恩社區附近的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易地扶貧搬遷到此的居民接受縫制服裝的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他們將在此正式上崗工作。據介紹,這里的熟練工人每天可以掙200元左右的報酬。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17個縣市中11個民族聚居縣曾經均為深度貧困縣,曾有貧困村2072個。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涼山州脫貧攻堅“頭號工程”,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全住房超過7萬套,同步完善配套設施,超過35萬群眾搬入新居,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根本改變。
如今,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里,人們的居住、就學、就醫等條件均得到顯著改善,當地不斷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通過在安置點或周邊地區建設“扶貧車間”“扶貧基地”、組織勞務輸出等方式,幫助安置點群眾就近務工就業,確保人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