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的方案和標準將在今年秋季開始執行。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為20年來首次修訂,課程標準也是10年來首次修訂。此次修訂,歷時三年,匯聚了包括兩院院士、學科專家、學科教育專家、骨干教師、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組成的修訂組的智慧,完善了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考試評價、課程實施等方面要求,對教與學的內容、方式等進行改革,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回應,強調加強學段銜接。
具體在各門學科上有哪些大的變化呢?記者近日請寧波多位名師和教研專家進行了解讀——
道德與法治
新增“學業質量”凸顯了“政治性”
鄭樂安(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鄞州區基礎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教研員):
新版課程標準的重大變化是,首先,在現有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條目中,增加了“學業質量”版塊,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進行了整體刻畫和描述,充分體現了“以學定考、教考一體”的改革方向。
其次,“課程性質”從目前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修訂為“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凸顯了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即具有鮮明的“政治性”。
第三,“課程理念”增為五條,凸顯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與價值引領,強化了課程一體化設計,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促進知行合一。
第四,新課標首次明確提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五大學科核心素養,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并分四學段一體化設定課程目標。
第五是“課程內容”的變化,新課標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不斷擴展學生的認識和生活范圍,分學段按主題對內容進行了科學設計,建構學段銜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
語文
素養至上融合為要思維凸顯
余文君(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鄞州區教育學院辦公室主任):
新版課程標準既有傳承也有修正,個人覺得,主要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一、素養至上,關注“人”的發展。新課標明確了語文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大內涵,細化到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過程中,整體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融合為要,實現學段對接和學科整合。新課標首先在“幼小銜接”“小初銜接”的關鍵節點,實現無縫對接。在內容和方式上,繼承了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采用了“學習任務群”的內容形式,但是又不同于普通高中相對獨立的18個“學習任務群”,義務段的“學習任務群”根據三個層面,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在每一個學段設置連貫的語文活動,螺旋上升,體現連貫性和適應性。其次關注學科融合,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層面,設置“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主要借助“研學”的方式,綜合數學、科學和大語文的內容,實現多學科、跨媒介的自然融合。
三、思維凸顯,培養理性的時代人。“思維”毫無疑問是語文新課標凸顯的高頻詞。在核心素養的內涵表述、課程目標的設置上,都突出發展思維能力和提升思維品質。在學段要求和內容方式上,強調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培養問題意識和積極思考的習慣,保護好奇心、求知欲。在發展形象思維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培養思維的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這也正是新時代理性人才的關鍵素養。
羅樹庚(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語文新課標呈現出文化濃、目標明、銜接緊、評價實的特點,以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為綱,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目的就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新課標把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九年級四個學段學習目標貫通表述,加強了幼兒園與小學、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增設了學業質量描述,四個學段要達成怎樣的核心素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根據新時代立德樹人要求修訂的一份綱領性文本。
數學
聚焦核心素養 創新課程變革
邵陳標(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寧波大學附屬學校小學部副校長):
核心素養導向,是貫穿新數學課程標準的主線,主要體現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三方面的變化。
一、確立課程育人導向,定位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
培養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這就需要通過數學的學習,達到“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那么,怎樣才算具有數學的“眼光”“思維”“語言”?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為:數據意識或數據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新課標根據核心素養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的特征,對核心素養在小學與初中階段的主要表現及其內涵做了具體描述,體現在每個學段的具體目標之中,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二、設計結構化課程內容,實施核心素養的發展路徑。
基于核心素養要求,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小學和初中數學包括四個學習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數與代數由原課標的四個主題變為“數與運算”和“數量關系”兩個主題,把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旨在使學生整體理解數與數的運算,在形成符號意識的同時,發展運算能力。圖形和幾何部分特別強調幾何直觀,小學增加尺規作圖。統計與概率強調統計量,把百分數作為統計量。綜合與實踐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采用主題式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重在發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強化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每個領域的內容按“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個方面呈現。
在實施課程中,重視單元整體設計,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讓課程“活”起來、“動”起來,讓課程內容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驅動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研制學業質量標準,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
專門研制學業質量標準,這是新課標創新的內容。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評估學生核心素養達成及發展狀況,分四個學段描述具體標準,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并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從而使核心素養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變成學生真實的能力、品格和價值觀。
潘小梅(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鄞州區基礎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教研員):
數學新課標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在此基礎上,優化了數學課程內容結構。如在7~9年級統計與概率板塊增加分布式計算、近似計算等內容,引導學生感悟大數據的運用,進一步接軌現實世界。尤其是設立跨學科主題項目學習,加強學科間的融合,數學與生活、傳統文化的聯系,帶動課程的綜合實施,這必將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此外,新課標整體刻畫課程內容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征,讓中考命題評價有據可依,同時引導和幫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合理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針對各內容板塊提出“教學提示”,并配備了若干具有時代性的案例,教師可以通過研讀這些案例理解“教什么”“怎樣教”“教到怎樣程度”。
英語
不變中“守正”,變化中“創新”
張文武(省特級教師,海曙外國語學校副校長):
2022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是對2011版課標的總結、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銜接,體現了“不變”中“守正”和“變化”中“創新”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延用并調整了課標架構。與2011版課標“四部分、一附錄”相比,新版課標將整體架構調整為“六版塊、一附錄”;調整“課程基本理念、實施建議”等表述為“課程理念、課程實施”;原附錄中的“評價方法與案例”調整到“課程實施”中的“評價建議”,“課堂教學實例”調整為“教學案例”等。
二、呼應并拓展了課程內涵。新版課標在堅持對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培養的基礎上,提出了樹立國際視野、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等新要求,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征,拓展了課程理念的內涵,增加了“核心素養統領、主題引領、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學評一體化”等新提法。
三、梳理并優化了課程體系,從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等角度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體系進行了全方位的迭代優化。九年一貫英語課程分級體系,六要素整合的單元整合教學,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等都已體現在新課程體系之中。
孫雅飛(市名教師,海曙區雅戈爾小學教科負責人):
除了突出課程的育人導向,新課標還優化了課程的內容結構,在課程內容中新增了主題和語篇兩大要素。課程內容六要素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基礎。有意義的語言學習過程必然是以主題為引領、以不同類型的語篇為依托展開的,學生在意義探究和主題建構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獲得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實現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最終獲得素養的發展。
此外,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上提出了具體的教學、評價、教材編寫、師資培訓等建議,有不少創新之舉。如,提出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新類活動,逐步獲取和梳理知識,形成關聯,嘗試應用,最后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
探究實踐教學完善學段銜接
吳利文(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江北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新版科學課程標準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四個維度,明晰了學生在各個學段所需要達到的目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課標關注學習進階的設計,從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兩個維度描述了學習進階的過程,讓各個年段的教師都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階段,并關注學習的順序性、階段性和關聯性。新課標力圖突破各年段科學教師“各自為政”的局面,注重幼小、小初和初高中的銜接,把原來分開設置的小學科學課標和初中科學課標合二為一,更加合理地安排不同學段的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新課標明確設置了13個學科核心概念和4個跨學科概念,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機融入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過程中。對于這些新提出的跨學科概念,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以探究實踐為主要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新課標針對每一個核心概念都設置了教學提示,包括教學策略建議和學習活動建議兩方面,此外還細化了評價和考試命題建議。
新課標要求優化課程設置,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力圖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基礎上激發學習動機,積極參與科學學習和實踐,通過綜合性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信息科技
關注“科”“技”并重培育創新能力
費海明(正高級教師,江北區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
新課標把“信息技術”變成了“信息科技”,課程名稱有了變化。同時,這門課程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實現一至九年級的全覆蓋。這些變化,既彰顯了義務教育課程群系統優化的國家頂層設計意志,又突顯了信息科技課程呼應新時代,實踐學科特質育人的責任與使命。
課程易名,意在突顯“科”與“技”的雙重價值內涵。具體地說,“科”指的是科學精神與信息科技原理;“技”指的是技術應用與技術創新。“科”與“技”的并重,意在追求理性工具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增強自主可控的創新意識與使命感,發展原始創新能力,使“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在學科內加以彰顯,即“立技樹人”。
新課標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理念,堅持“與時俱進”與“經典永恒”。課標及時反映智能時代信息科技的變革與創新,更新課程內容,突顯課程時代性。比如,在小學階段夯實數據編碼與生活算法等經典內容,在初中階段導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時代技術,以分段、分層的思想實現進階式的學習。
新課標既繼承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要素,又面向義教段學生的心智特點研制出具體目標,同時給出細致的學段評量標準,使核心素養可育、可測、可評。
體育與健康
課程的邏輯起點變了
張朝輝(省特級教師,鄞州區基礎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教研員):
本次修訂,體育與健康課程占九年總課時比例的10%-11%,首次超外語,成為小、初階段僅次于語文、數學的第三大主科。
我關注到,新課標最大變化在課程的邏輯起點上,即把課程邏輯起點從教學生外在的體育運動知識、技戰術改變為培養學生內在的核心素養,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確定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要素。
基于新的課程邏輯起點,新課標中新增了三點:
1.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
2.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關注體育與健康教育內容、體能與技能、學練與比賽、體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等方面的有機融合。
3.注重教學方式改革,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
此外,新課標更強化了幼小銜接,小學一、二年級的所有課程都將在設計層面更加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這將讓體育教育逐級下沉,幫助更多兒童建立起運動興趣,提升運動參與度。
藝術
設置模塊課程,提升綜合素養
吳相撐(正高級教師、市名教師,寧波市第七中學教科室主任):
新課標把藝術課時的占比達到了9%~11%,體現了國家對學生藝術教育的重視。主要變化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聚焦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首次明確了藝術課程目標,即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藝術課程設置中,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融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的音樂和美術課程,凸顯課程的綜合性,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五育并舉”的協同育人功能。
二、創設學習模塊,體現選擇性。聚焦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圍繞欣賞(欣賞·評述)、表現(造型·表現)、創造(設計·應用)和聯系/融合(綜合·探索)四類藝術實踐活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遴選和組織課程內容。設置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五大內容模塊。
三、注重內容銜接,提升發展性。把學生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進行整體設計是藝術課程標準的一個亮點。如第一階段(1—2年級)以藝術綜合為主,體現幼兒園從綜合活動到小學分科課程的過渡與銜接。第二階段(3—7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有機融入姊妹藝術,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第三階段(8—9年級)開設藝術選項,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并與高中模塊教學相銜接。與之對應的是重視藝術學習的過程性、基礎性考核與評價。尊重學生藝術學習的選擇性,以學定考,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專項考核,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勞動
強化指導實踐育人
戴振鏘(市名教師,鄞州區塘溪鎮中心小學校長):
勞動新課標強化了對學校、教師在勞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方面的指導,突出了課程實踐育人的特征。具體為:
1.提出了勞動課程的核心素養內涵,即勞動素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制定了勞動課程表現性評價內容——“各學段勞動素養要求”,為學校、教師階段性對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指明了方向和評價指標,還附了具體的實施評價案例,非常好用。
2.指導學校、教師以勞動項目為載體,以勞動任務群為基本單元,以學生經歷體驗勞動過程為基本要求,來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內容結構。構建了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有若干項目組成的課程內容,從課程內容方面強化了實踐,推動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3.新增加的“勞動項目開發建議”、“勞動周設置建議”對學校勞動項目的開發設計和實施、勞動周的開發設計和實施進行了具體詳細的指導,操作性強,非常實用。(現代金報丨甬上教育 記者 俞素梅通訊員劉曉潔)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