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評論員 徐兵
(相關資料圖)
“你的銀行卡涉嫌洗錢”“你涉嫌xx犯罪被通緝”“你馬上到公安局接受調查”……你是否接到過這樣的電話?如果是,那么確定無疑,這是冒充公檢法進行詐騙的來電開場白。
筆者從河南省反詐騙中心了解到,近日來,冒充公檢法詐騙又有抬頭之勢,不少受害者在接到上述類似電話后,一步步掉入騙子設好的陷阱。
前不久,王女士接到一通陌生來電,對方自稱是XX市公安局民警,因王女士涉嫌一起拐賣兒童案件需要其配合調查。王女士添加了該“警官”微信,對方在微信上出示了警官證、逮捕證等法律文書,“警官”聲稱別人盜用了王女士的身份信息開了一張銀行卡,并在卡里存了216萬元,經調查王女士提取了贓款30萬元,王女士當即表示自己是清白的,對此案件毫不知情。
為洗清自己的嫌疑,王女士按對方要求下載一個名為“SX”的App,并打開共享屏幕功能,對方要求對其銀行賬戶進行逐一核查,誘導王女士向“安全賬戶”轉賬匯款,王女士便照做,輸入了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等個人信息。王女士向“安全賬戶”轉賬后,待王女士想要詢問驗資進度時,發現自己卡里剩余的錢也被轉走,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銀行卡信息被竊取,遂報警。
或許,許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么這些受害人對騙子的話深信不疑?其實,騙子在“詐騙劇本”中用到了許多心理學效應,不少人可能會被他們的話術所蒙蔽,一步步掉入他們設好的陷阱,那么被騙錢就是分分鐘的事。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都很少和“公檢法”打交道,因此在騙子精心布設的騙局中,一聽說對方是“公檢法”人員容易產生情緒緊張、手足無措的情緒,而騙子正是利用這種心理,進行施加壓力,進而實施詐騙。就如上述這起冒充公檢法詐騙案,騙子通過給王女士制造恐慌和恐懼心理,引導其自證清白,步步設局,達到詐騙目的。
冒充公檢法進行詐騙的案件屢見不鮮,這種犯罪行為往往令人深感憂慮。冒充公檢法詐騙不僅損害了人民群眾的財產利益,更嚴重地侵犯了社會公信力和法治的基石。如何防范識別冒充公檢法等部門的這類詐騙,請牢記以下四點:
第一,凡是電話中自稱“通信管理局、電信運營商、銀行、保險”等客服人員,以您“個人信息泄露、涉嫌洗錢、涉案”等理由,主動幫您轉接“公安機關”的,都是詐騙!
第二,凡是通過電話、QQ、微信或者其他通信交友軟件辦案做筆錄、視頻訊問的“公檢法機關”,都是詐騙!
第三,凡是通過網站或者App出示帶有“公檢法”的名稱標記的種種“通緝令、拘捕令、警官證”,都是詐騙!
第四,國家司法機關在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時,會現場當面出示《拘留證》《逮捕證》等法律文書,通過傳真、網絡發送任何所謂“法律文書”的,都是詐騙!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是不法分子的慣用手段,利用民眾對于國家機關的信任和急于澄清事實的焦慮心理,誘導被騙人進行轉賬以“自證清白”。實際上,真正的公檢法機關絕對不會使用電話或視頻連線方式辦理案件,也不會要求提供資金證明。
不管怎樣,涉及錢財問題要謹慎,無論是冒充公檢法詐騙還是其他網絡詐騙,騙子最終看中的是你的錢包。他會想方設法用各種理由,讓你給他轉款。一定要牢記“不聽、不信、不轉賬”,騙子就不會有機可乘。
責編:陶紀燕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1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
頭條 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