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蟬主經常 5G 網上沖浪,但也不知道,如今的網友居然都已經開始" 夾子音鑒婊 "了。
前段時間,某視頻平臺的 up 主發布了一則調侃自己有 " 夾子音 " 朋友的視頻。
【資料圖】
視頻中原 up 主并沒有惡意,更多的也只是在調侃一些說話方式。
但我們也能看到評論底下,那些因為天生聲音比較細聲細語和軟萌,然后被說是夾子音,從而受到 " 人身侮辱 "" 蕩婦羞辱 " 的網友并不少。
" 夾子音 " 這個詞現在已經完全變味,甚至成為了一種鑒婊方法:
" 全民厭女本來的事 "
" 這個話題竟然就已經變成鑒婊了 "
" 煩死這些詞了,還有天天茶來茶去的,沒勁 "
" 左右不過是找各種理由罵女人罷了,容貌著裝姿態表情身材言語妝容都不夠罵了 "
" 夾子音鑒婊 " 在蟬主看來,與之前的 "XX 媛 " 并無差異,都充滿了嘲笑、羞辱狂歡的厭女本質。
從玩梗到侮辱,
現在還夾子音鑒婊?
先來簡單科普一下現在網絡普遍認為什么才是夾子音?
它指夾著嗓子說話,讓聲音的聲線變得非常細、非常嗲,讓聽到的人感覺難受。
夾子音之所以能火出圈,還是源于去年某短視頻平臺的博主" 三十七度八 ",她發布了一則大約 10 秒的短視頻,視頻中博主的聲音非常嗲和娃娃音,說著:
" 我買了個小風車,阿巴啊,哈 ~"
" 三十七度八 " 這十秒被稱為夾子音教科書,一時間引起了所有人的爭相模仿,簡直就是流量王。
直到后來,聶可以一首《MC 來了》又把另一種反差萌風格的夾子音唱出圈,一個月就漲粉超過了 180 萬,直播間人數最高有 120 多萬。
沒有人在那個冬天能逃得過:" 臺北下的雪你說那是保麗龍…叮叮當叮叮當… "
大家對于看完夾子音的相關視頻都是處于一種狀態:一天不看渾身難受,一看難受一整天。
但也因為這種比較嗲細、輕柔的聲音,聽上去比較幼稚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甚至有人聽到就不自覺地握緊拳頭。
小風車逐漸被稱為是夾子音的 " 萬惡之源 "。
而如今這個詞,從玩梗到蕩婦羞辱,只用了 1 年都不到的時間。
今年 8 月份,某短視頻博主就是 " 夾子音 " 的受害者,她在網絡上彈鋼琴翻唱已經 3 年多。
因為自己聲音天生比較細,又出了 " 夾子音 " 一詞,結果不斷被網暴在諂媚。
底下評論都是說具有夾子音的女性是搞擦邊,是妓女,明碼標價,進行各種蕩婦羞辱:
" 真他媽惡心 "
" 來一針退騷針 "
" 她下一秒就要坐上來了 "
" 小紅書也有很多女的噴她,難得一致了 "
大家如今都以為夾子音的定義就是聲音細、嗲、甜美。
但實際上,它并不是形容大家所理解的 " 夾著嗓子說話 "," 夾子音 "是從罵人的" 夾 B 音 "衍生出來的。
所以說這個詞的誕生之初,其實就已經充滿了性別歧視和蕩婦羞辱,是帶有厭女色彩的詞匯,仿佛說話嗲一點就要被人人喊打。
無論是過去的 " 鑒媛 "" 鑒擦邊 ",還是如今的 " 鑒婊 ",這些現象都證實一句話:厭男是情緒,厭女是文化。
厭女社會中,
被構陷的終究是女性
前段時間,虞書欣在《蒼蘭訣》中飾演非常精靈善良的小蘭花,說話語氣自然是屬于比較細的那種。
結果網絡就開始了一些鑒夾子音,諷刺虞書欣的聲音就是故意裝的夾子音,目的為了吸粉裝可愛,甚至不斷去找視頻驗證虞書欣以前是可以正常說話的。
現在網友對夾子音的態度其實就跟以前的娃娃音差不多,想想林志玲因為娃娃音都被罵了多少年。
很多人看起虞書欣被如此鑒夾子音,也會想起自己。
她們都因為天生的嗓音就要莫名受到無數的揣測和指控,被貼上心機女、打擦邊等等的標簽,面對這些莫須有的指責,她們甚至陷入一個 " 自證的陷阱 ",自證自己沒有裝。
也是因為這些標簽,這些在大家看來無所謂的梗,實際上都在傷害著一部分人,她們變得自卑,開始害怕說話。
但不要把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厭女言行,去包裝成所謂的 " 自由 "。
" 夾子音 " 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其實和 " 媛 " 是一樣的。
詞匯最終都變成了攻擊女性的工具,讓女性陷入自證清白的循環,也像一面高懸的明鏡,照出了無數人的厭女病。
父權社會下的厭女行為從未消失過,男性對女性的凝視與鑒婊是純粹的惡與無知。
例如前段時間因為高鐵不售賣衛生巾的事情,就足以在熱搜上爭論三天。
男的直接對女性發起道德攻擊,認為是女性索求太多,太過苛責,是時代的巨嬰。
與此同時,女性和女性之間的鑒婊和惡言相向的現象也存在。
不管你想不想承認,當女性之間也產生以羞辱的方式來摧毀對方的社會地位時,必然加深這個社會的厭女環境。
同理,以證實對方是壞女人來襯托自己是好女人,并不會讓你身上那些女性枷鎖減少,相反這種雌競,也會不斷物化自己和男凝自己,男性能享受到的的性別紅利,根本輪不到你。
在自證的漩渦中,女性都在同一條船上,也不會放過任何一位女性。
這兩天在社交平臺不斷傳播的,還有一些模仿性侵拍照潮流。
被對方捂住嘴這一姿勢,原意是兒童的反性侵宣傳。
明明是非常嚴肅非常傷痛的一件事,但卻因為一些風靡的模仿,不斷被搞擦別搞娛樂化,受害者以后發聲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難。
模仿性侵拍照,和當年玩家暴妝的性質也是一樣的。
當年萬圣節出現了不少人將 " 家暴妝 " 作為節日妝容,那些家暴案件,成為了不少人的妝容靈感素材。
滿臉傷痕,鼻青臉腫,血痕結痂…各種家暴的傷痕被玩得不亦樂乎。
" 我被家暴了,我可太酷了。"
而這些看上去好像是可調侃玩味的談資,實際上都是家暴受害者血淋淋的傷疤。
我們需要的是反暴力,而不是借著所謂的家暴妝容去傳輸一種我被打也很美很酷的錯誤價值觀,它帶來的不應該是一種優越感。
而如今那些來流量快,出圈的玩梗,不過是在變相的進行著性別歧視和侮辱,同時也在壓榨女性的發聲空間。
正如在微博上一條熱轉所說的:
" 當女性都開始娛樂化暴力和性虐,環境施加的傷痛和不公平待遇的時候真的沒救了,加害者會更加肆無忌憚:你看,她明明就很開心啊!"
當惡言真正撲向自己,才覺得這一切不好笑時,早就已經為時已晚了。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