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也存在迭代的話,到25歲以后,這一人群的諸多特點里一定有一個叫作“結婚早”。但這一回被比較的結果是,不少同齡人不愿奮起直追,一些本就恐婚的青年男女只是更惶恐。面對結婚這場之后要持續作答的開卷考試,不僅考題千奇百怪,答案還動輒無解,別說恐婚,有的單身朋友連交付真心的戀愛都敬而遠之。
相比于自己尋覓佳偶,他們更愿意投入到別人的戀愛之中,為虐戀落淚,為甜蜜莞爾。在觀看戀愛綜藝節目時,他們明察秋毫,在頭腦中推演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而關閉播放,回到現實,他們像是圍觀自己的觀眾,總要提醒自己“心動常常帶來危險”。
在近日黃山市舉辦的“你好青年 Social(社交活動)一下”首場活動——青春露營派對上,就有這樣的“含蓄”時刻。在玩起兒時熟悉的擊鼓傳花時,參與活動的很多年輕人都不想在喊停時被選中,傳著傳著,花就“飛了起來”,好像被“選中”——把花獻給一名異性并闡述理由,是種懲罰。
【資料圖】
當一段有可能發生的緣分就在眼前時,年輕人在拒絕什么、顧慮什么?排除社恐、沒看中等因素之外,是否還有更根本的原因在起著作用?而確認過彼此還不想結婚的男女,就顯得更為奇怪:緣分已到,為什么害怕一紙婚約?
有人用“風險投資”來類比一些人的擇偶行為,并以此解釋恐婚的原因。談戀愛、結婚都需要考慮控制成本,評估對方能力、發展前景等。這當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由戀愛發展到今天,男女雙方尤其是女性能夠更自主地選擇結婚對象,能把不結婚作為一種選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親密關系中最動人的部分——愛與真誠,似乎逐漸讓位于各種現實因素的疊加,財產仿佛成了婚姻中匹配的首要標準。
責難這一點顯得缺乏生活經驗,大多數人都體味過“有情飲水飽”的知足,卻也不敢想象“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窘境。當一對青年開始從“我們”出發,家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穩固的財力予以支撐。即使躲過了“天價彩禮”,也得開始盤算今后孩子教育、父母養老等需要的大致支出。
如果說成本問題是懸在年輕人心中的一把尺,那么責任,則是他們要組建家庭時無法回避的。換句話說,有些年輕人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卻還沒做好準備,去攜手承擔更多的責任。
類似“陪我不結婚”的想法,倒可以描繪“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幻夢,看似浪漫先鋒,卻也有自私、逃避之嫌。應對的解題思路或許關乎兩個個體的獨立。更簡單地說,只有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對自己負責,才能互相支持。
有人說,婚姻必須植根于生活。相比降低法定婚齡之類的建議,讓年輕人有足夠的意愿和能力去盡情享受生活,才是幫助他們鼓足結婚勇氣的關鍵。筆者認為,結婚需要沖動的勇氣,也需要冷靜地判斷,既是對對方的篤定,也是更加確認自己、把握自己的過程。當然,如果相關方面能提供更具體的幫助,在購房、兒女教育等方面為青年排憂解難,年輕人也許會更敢暢想并享受二人生活。
借用很多年前一部電視劇《愛你沒商量》里的臺詞:“咱們,誰也別成為誰的天。”也許在親密關系中,不期待誰撐起一片天,就不怕“這片天”塌了。各自撐起自己的天,為自己兜底,才能在并肩同行中,向更開闊處去。
朱彩云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