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倒逼高校對接新要求,提升招生選拔能力,優化專業結構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教育部教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指委考試命題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河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志軍就高校如何適應變化與育人模式變革進行解讀。
主動搭建平臺,促進高校與中學銜接
“新高考”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納入普通高校招生選拔體系,選擇性考試成績是普通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學生高中選科和未來報考專業緊密相連,這就對高校更早介入到高中階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劉志軍表示,高校需要科學規劃選科方案,及早公布選考科目,積極引導合理選科。
其中,高校應當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學科發展的定位提前精準制定并公布報考相關專業的選考科目,積極落實選考科目引導機制,將其作為高校招生工作由“被動收檔”到“前置引導”的主動作為。同時,加大高校與中學招生、培養環節的銜接,主動搭建平臺,促進高校與中學的銜接。定期組織大學教師或畢業于本校的大學生舉辦相關專業介紹的講座。
“可以設立校園開放日,組織高中生到高校深度參與學術體驗和專業感知活動,直觀了解高校專業設置,提高專業認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興趣愛好和未來規劃,做出合適的科目選擇,減少功利性和盲目性。”劉志軍說。
通過專業“健身計劃”實現專業的動態調整,突出優勢專業的競爭力
“新高考”改革也推動著高校加強學科專業建設。
“學校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同時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劉志軍介紹,新高考推動高校重新審視學科專業優勢,要堅持“撤、增、鍛、塑”并舉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提升高校在招生錄取中的競爭力。完善本科專業建設質量監測評估評價機制,通過專業“健身計劃”實現專業的動態調整,突出優勢專業的競爭力。
此外,各高校要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定位,聚焦服務面向,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提高學校相關專業的辨識度;在原有專業基礎上開設新興的、跨學科多領域交融的、富有區域特色的專業方向,促進招生與專業建設間的良性循環,增強專業的吸引力。
建立健全學分制,積極探索分層教學、小班教學等教學策略
“高校要順應新高考改革帶來的學生知識結構和育人生態的變化,主動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徹底變革相應的教學及管理制度以適應和保障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劉志軍說。
他建議,高校要完善專業分流、轉專業等制度保障,積極探索實施大類招生培養,給學生更多選擇權。同時,優化課程體系,根據新高考生源的特征優化培養方案,根據學生學習規律、知識傳播規律合理設置課程模塊和教學梯度,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便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還可以增加通識課程的比例,擴大選修課范圍,增設相關選修課、銜接課、先修課等,夯實學生學科專業必備的基礎知識。”劉志軍說。
在“因材施教”方面,劉志軍認為高校應建立健全學分制,建立完備的選課機制,給學生彌補知識結構短板提供充電條件。同時,積極探索分層教學、小班教學等教學策略,在學生培養方面力爭實現因材施教。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8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7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6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5
頭條 22-06-24
頭條 22-06-24
頭條 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