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曾經的我而言,2022年9月1日就像低姿匍匐時低樁網的出口一樣望不到頭。直到把軍裝和軍銜都悉數交回后,我才如夢方醒:兩年的軍旅生涯真的已經走到了終點。
兩年,說出口只是簡單的兩個音節。可當我把時間的刻度放大,所有的笑與淚、傷疤與勛章、無所適從與義無反顧,都變得生動又清晰。
(資料圖)
開始的開始
當兵對我來說,是個“蓄謀已久”的選擇。從小時候對退役軍人舅舅的崇拜,到長大后軍旅題材影視劇的耳濡目染,再到大學軍訓時的“迷彩初體驗”……軍旅夢的種子在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跡可循。
心生向往只在一念之間,可循著向往而踏上的追夢之路卻并非一片坦途。2019年夏天,剛滿18歲的我第一次報名參軍,卻因為仰臥起坐不合格而落選。失落、沮喪、遺憾,我的心里五味雜陳。但兵哥哥的一句“別泄氣,歡迎明年再來呀”,又讓我重新振奮起來。
曾經在武警部隊服役的舅舅提醒我:“當兵,可是要吃苦的呀!”我笑著回答:“我還怕人家不給我吃這份苦呢!”于是,我就以這種“自討苦吃”的姿態在第二年再次報名。這一年,做了更充分準備的我終于如愿以償,戴上大紅花加入了海軍部隊。
現在看來,那一年于我而言不是遲到,而是沉淀。一次失之交臂,讓我更能明白機會的寶貴、追夢的不易,也能以更珍惜的心態、更飽滿的狀態迎接未來兩年的軍旅生活。
一切從零做起
從崇尚自由多元的大學校園,來到強調整齊秩序的軍營大院,巨大的環境差異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適應和學習。
新兵連是“兵之初”,要在三個月內把一群“新兵蛋子”培養成具有基本軍事素質的合格戰士,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
隊列、體能、戰術、包扎、防護……我們的訓練課目五花八門,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受點小傷自然也是家常便飯。練擺臂把大腿擦出淤青,爬戰術被鋒利的“八一杠”劃破手臂,三公里沖刺猛了造成肌肉拉傷……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會“掛點彩”。
剛開始還會有吐槽和牢騷,但時間久了,這些傷痕反而成了我們互相調侃甚至“攀比”的“資本”。與其說是苦中作樂,我想更貼切的說法是,我們把傷疤看作了自己全力以赴的見證,它是部隊在我們身上刻下的獨特的青春印記。
除了身體上的磨練,我們還必須面對“每逢佳節倍思親”帶來的情感考驗。當兵那年是我第一次沒有回家過年,但我的教導員告訴我,這是他不在家人身邊的第10個春節。
除夕晚上,我們趴在窗玻璃上看天邊綻放的煙花和附近村莊溫暖明亮的燈火。我忽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之前就很喜歡的魯迅的一句話:“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部隊里經常講“一家不圓萬家圓”,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什么叫作“萬家圓時心亦安”。
從穿上這身迷彩藍開始,我就打開了那扇屬于小家的門,走向了更大的家,有了更多想守護的人。這種責任意識成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1年5月,我完成新兵連與學兵連的訓練,被分配到遼寧艦,開啟了新的旅程。
保障力也是戰斗力
遠航大洋、戰機起降,應該是許多人對航母生活的想象,我自然也不例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遼寧艦時,我心中的激動與期待真是難以言表。
但每個硬幣都有正反兩面,航母上的生活也不只有熱血沸騰與驚心動魄。當新鮮感褪去,日復一日的平淡與瑣碎仿佛成了生活的主基調。
戰位、食堂、住艙三點一線,打磨、除銹、涂漆無限循環。即使是艦載機起飛這樣激動人心的場面,初來乍到時我也只能在駕駛室里遠遠觀望,能做的只有起飛前的甲板異物排查。而在我眼里,這和打掃衛生沒有兩樣,無非是把甲板來來回回清理幾遍,確保上面沒有殘渣碎屑。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懷疑與失落也在心里見縫插針地滋生出來。
一級飛行員曹先建的一次分享解開了我的這些心結。他講自己的從軍經歷,談自己的心路歷程。提到艦載機起降的危險系數高,需要極為細致的檢查準備工作時,他動情地說:“我們的保障人員,真是一手托著國家財產,一手托著戰友生命。”
那時我才知道,甲板異物對艦載機起降是極大的安全隱患,哪怕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都有可能損壞輪胎、撞碎座艙蓋,甚至損害發動機,嚴重威脅艦載機起降安全。
我也明白了,在這艘鋼鐵巨艦上,沒有哪份工作是無足輕重的,每一個規定動作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這些看似重復、瑣碎的日常中,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從“船能動”到“機上艦”,再到走向遠海的飛躍。
航母像個龐大復雜的機器,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顆螺絲釘。堅如磐石釘在戰位、一絲不茍執行命令,小小的螺絲釘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懂得了這些道理,我也終于從一個好高騖遠的“新兵蛋子”,開始向著“革命螺絲釘”的方向發展。
艦艏行處是長城
都說航母上是“千人同操一艘船”,可真正能握著舵輪“開航母”的,只有我們操舵兵。
操舵兵講究“快、穩、準”,而航母操舵兵則有著更嚴的要求。對于艦載機起降而言,超過0.1°的誤差都有可能導致艦載機與母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當好航母的舵手,成了我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航母塊頭大,機動性受限,想要精準實現指揮員的操縱意圖,就要綜合判斷風和流對舵效帶來的影響。而如果想做到準確判斷,則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熟能生巧。
經過數百個小時的跟班學習,我記下了厚厚一本裝備筆記。終于,在通過了嚴格的理論考試與實操考核之后,我取得了獨立值更資質,成為一名合格的航母操舵兵。
2021年至2022年間,我隨遼寧艦完成了十余次演訓任務,也見證了許多重要時刻。在編隊遠海實戰化訓練中,我們跨黃海、過東海,進入西太平洋進行多課目演練。穿越宮古海峽時,我就在駕駛室里值更,親眼見證了遼寧艦又一次穿越島鏈,奔赴遠海大洋、錘煉實戰能力。一瞬間,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時從我的心中騰起。
20余天的演練,我們晝夜奮戰,一架架戰機連續起飛、安全回收。其間,外國艦機一直對我方進行抵近偵察,但越是如此,全艦官兵越是全力以赴,展現出了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與使命必達的硬實力。我們用實際行動,為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大洋上航行的20余天,舉目遠眺,只有遠在天邊的海平線。想到祖國大陸離我們很遠很遠,我像第一次離家的孩子一般,突然有些寂寞和茫然。但一位班長告訴我:“我們的頭頂是五星紅旗,我們的腳下就是中國領土。”
艦艏行處是長城,祖國是軍艦的后盾,軍艦是祖國的盔甲。我們或許看不見璀璨的萬家燈火,但那份安寧與祥和永遠是我們義無反顧的理由。
那時我深深明白了,航母艦員的身份不只有外人眼中的帥氣與光鮮,它更代表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份必達的使命。從北大學生到海軍戰士,我真正完成了由稚嫩到成熟的蛻變。在火熱的軍營中,我感受到了屬于軍人的熱血與堅定,以及這份堅定給予我的信仰與力量。
“北大紅”到“海軍藍”
回想這兩年,我從未名湖畔來到萬里海疆,從北大學生變為海軍戰士,身份的轉變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剛剛來到部隊的那段時間里,“北大”的標簽為我吸引了更多目光。我怕因此而顯得特殊、格格不入,也怕自己的許多不完美無法達到大家對北大學子的預期。
但后來我發現,這何嘗不是一種激勵?面對更多期待與審視的目光,我有了更大的目標,有了拼命證明自己的動力:不只是“我能做到”,還應該是“我還可以更好”。
訓練場上、學習室里,我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打磨著北大人的執著和韌勁,也慢慢讀懂了軍人的純粹與赤誠。
北大與軍營,從來不是“魚和熊掌”取其一的關系。正是北大“把個人價值匯入時代洪流”的精神引領我走入軍營,而軍營里的探索和實踐則讓我明白如何在廣闊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人生的價值。“北大紅”與“海軍藍”在我的青春里共同交織成了夢想的詩篇。
如今,我即將告別軍營,重返校園。身上的軍裝脫得掉,但心中的航母情懷永遠忘不了。北大有胸懷家國的志氣,航母有忠誠無畏的擔當。我將永葆她們賦予我的這些精神,在青春之路上不斷開拓、求索,在拼搏和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的航母事業也必將在新時代青年的接續奮斗中越走越遠!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
頭條 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