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國家形象塑造已經上升為不可或缺的國際戰略。人工智能時代,社交媒體、直播、VR、AR、彈幕類視頻網站等平臺,突破傳統媒體的時空限制,建構起虛擬的互動場景,如何通過聲音、文字、圖像等多種形態(即多模態)來傳播國家形象,助其立體與豐滿?
(資料圖片)
——————————
陳昌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常務副院長、教授):我們的媒介化發展已經到了很高的階段,而且進化得越來越快,過去通常說是用技術來界定媒介發展,但是深度媒介化的當今,我們可能要改換思路,用媒介的功能來界定媒介的使用,而不是用技術的使用來確定媒介的功能。在這個背景下,做形象傳播最重要的是如何去使用技術、使用媒介。
不久前,《紐約時報》的記者花了幾個月時間去體驗虛擬VR的社交空間,并且用了24小時去做了一個采訪,他認為在這個空間里面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識交談,不需要通過算法,它跳過了算法中介,可以讓用戶跟用戶面對面,雖然彼此用的是化身,但這種用化身的方式去面對面,用聲音去交談,用當時的情感交流,其實是對現實交流進行了深度還原,在亦真亦幻的空間里面,虛擬和物理現實同樣重要。在這種語境中,國家形象如何傳播、如何呈現,是需要我們快速去跟進的。 總的來說,從情感到認知層面這種沉浸式,對于形象傳播的影響和認知是顛覆式的,這種真實的卻又在擬態環境中的交流,最核心的改變是什么?我認為,它最核心的是打造一種“去中介化”的傳播。
新技術對國家形象傳播的影響,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基礎設施的問題,比方說元宇宙技術關涉到的網絡、算力、支付、平臺,以及那些無形的協議等。第二點就是文化適應性問題。在文化滯后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把文化適應性、文化協調做好?其中涉及的關鍵問題是,將沉浸式看作是“去中介化”的,還是“全中介化”的?當抽象符號在去中介化的情況下變為具象的形象傳播,又會如何變化?這其中就要考慮到國家界限的問題,去中介化的環境里面,界限遭到弱化,那么界限在哪兒,國家怎么展示?
陸小華(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我想從數據產品和學術傳播兩個維度探討國家形象塑造。首先是數據產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實時數據產品“疫情地圖”,目前已經被全球多個國家的媒體、機構廣泛引用,實際上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領域乃至更多方面獲得了數據話語權。數據話語權的特殊影響力在于,數據和數據服務的專業性、客觀性、連續性,使數據和數據服務更容易讓使用者接受和相信,更容易讓使用者對數據源產生路徑依賴形成特殊信任,對國際政治、經濟運行和人們的意識形態,能夠產生更微妙而深層的影響,這顯然會對國家形象塑造產生戰略性的影響。
其次,學術傳播既具學術性影響,客觀上又產生國際傳播、戰略傳播所期望產生的深層影響,有著非常強烈的外溢效應,深刻影響人們對科學活動、科學成果及其相關研究團隊、研究實體和國家的認知,對國際傳播、國家形象的塑造非常有價值。
吳曄(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計算傳播學研究中心教授):從計算傳播的角度,我想分享兩個關于多模態傳播的觀點。
第一,發揮多模態的傳播優勢,讓傳播的內容更加“接地氣”。比如,網劇就是更加“接地氣”的產品。我們研究發現,電視劇《延禧攻略》在海外大受歡迎,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打開了新局面,觀眾們不僅討論劇情,甚至討論劇中涉及的文化符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如討論故宮等;它優秀的配樂,能夠烘托情節,也顯示出了中華文化的美感。做國家形象傳播,要借力多模態傳播,注重內容為王,降低跨文化傳播的壁壘,幫助更多跨文化受眾快速地接受、喜愛我國文化。
第二,需要關注長尾理論,對細分受眾進行精準傳播,豐富對應的傳播模態。比如,部分目標用戶更熱愛網絡小說,我們就可以將網絡小說改編的漫畫,類似的內容推送給對應用戶。又如,部分目標用戶喜愛某個電視劇,我們就可以將其衍生的主題曲等不同模態的產品、衍生品推送給用戶,也包括相應的文化背景、歷史內容的視頻,等等。這樣可以通過通感的方式,觸動受眾的視覺、聽覺,立體傳播我國的文化。
范紅(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國家形象多模態傳播,特別需要對Z世代傳播的高度重視。他們是我們塑造中國良好形象的重要對象。青少年一代本身就是多模態傳播的受益者和創造者,加上電影、電視、游戲和網絡文學的全球無障礙傳播,全球Z世代審美取向和價值需求呈現統一性。漫威公司通過漫畫、小說、電影、游戲、舞臺劇、衍生品授權等各種的多模態形式進行美國超級英雄文化的傳播,使得這種綜合IP的多模態傳播成為美國社交網絡和元宇宙發展的動力之一。
當下中國形象的多模態傳播需要借鑒西方國家綜合建構IP的產業模式,將中國文化價值注入深受青少年歡迎的作品里去,在為我國Z世代的文化藝術創作提供更大空間,在開放的全球社交網絡的交流中為全球青少年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蔣俏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副教授):在當今被稱為深度媒介化的時代,媒介如同基礎設施一般,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所說的媒介生態環境,不僅是人們生活大環境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它甚至就是環境本身,媒介作為一種“酶”,正在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不僅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與挑戰,也催生著機遇和創新,應用到國家形象傳播的領域中,會帶來多元的可能性。因此,以“酶”為媒的國家形象多模態傳播,是“全媒”“全員”和“全科”的。
所謂“全媒”,是指涉及現有的各種媒介技術、媒介形態,亦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突破了以往主要由專業機構等為主體代表國家的傳統敘事方式,更為多元的表達空間在當下和未來成為可能。比如,海內外社交媒體追捧的云南象群遷徙,以區別于傳統宏大敘事的可愛形象,通過圖片、視頻方式等展現我國生態環境中的動物生活,有助于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相應的,也需要結合新的方式來測量國家形象的傳播效果。比如我們近兩年做了關于“萌”的研究,采用腦電的方式測量大家眾說紛紜但普遍喜愛的“萌”到底是什么,帶來怎樣的效果與影響;通過認知傳播的測量手段,直觀地呈現出“萌”背后反映出來的人們豐富的情感維度??梢?,多模態的傳播能夠調動起更加豐富的情緒體驗。
所謂“全員”,是指參與到國家形象展示和傳播過程的主體會更加多元。主流媒體、專業人士、意見領袖、企業平臺、普通個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的渠道展示國家形象。
所謂“全科”,是發揮傳播學作為十字路口上的學科的特點,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適合多模態傳播模式的高素質、多元化、創造性人才,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
(摘編自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國家形象的多模態傳播研究”研討會 整理:白毅鵬 )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